大家認識這種銅墨盒嗎?
網(wǎng)友解答: 一朋友的收藏,與大家分享鑒定 網(wǎng)友解答: 這應該是清代黃銅器,黃銅墨盒最早起源于清中期同治時期(1861年至1875年)。據(jù)史書齊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
一朋友的收藏,與大家分享鑒定
網(wǎng)友解答:這應該是清代黃銅器,黃銅墨盒最早起源于清中期同治時期(1861年至1875年)。據(jù)史書齊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記載:“刻墨盒始于陳寅生”。文物學家鄧之誠在《骨董瑣記》中也記載:“京師廠肆專業(yè)墨盒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詳于陳寅生秀才…時同治初元也。
光緒初年,京城開始有了銅墨盒作坊,以后日漸增多,較有名氣的有萬禮齋、義合成、京明齋、古松齋、明遠閣、來薰閣、同古堂,以及文古南紙店等。清末震鈞《天咫偶聞》云:“墨盒盛行,端硯日賤,宋代舊坑,不逾十金,賈人亦絕不識,士夫案頭,墨盒之外,硯臺寥寥?!笨梢娿~墨盒在晚清已成為文人雅士愛用的時髦之物。
當時,商界賬房、私塾學堂、文人墨客等已廣泛使用銅墨盒。銅墨盒不僅為教育的普及和書法的普及做出了特殊的貢獻,而且成為提高辦事效率、推動社會經(jīng)濟生活和文化生活近代化的標志之一。
晚清和民國時期,以陳寅生、張樾丞為杰出代表的刻銅藝術家,將銅墨盒打造成為刻銅藝術的主要載體之一,使銅墨盒成為具有文字、圖案、紋飾、款識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和藝術品。當時不少著名書畫家,如姚華、齊白石、陳師曾等,都為銅墨盒設計過圖稿。
很多歷史名人,包括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教育家和實業(yè)家,都與銅墨盒結(jié)下不解之緣。近代以來的文物收藏名著,如鄧之誠的《骨董瑣記》、趙汝珍的《古玩指南》、孫殿起的《琉璃廠小志》等,對銅墨盒及其作者、經(jīng)營者都有記載。所有這些因素,使銅墨盒具有了很高的文化含量和收藏價值。
退出文具市場走向文物舞臺
隨著鋼筆、圓珠筆、鉛筆等硬筆的普及,毛筆逐漸退出實用書寫領域,專為書法藝術而用,墨盒隨之也較少有人使用了,更不會有人大量制作了。1940年代以后,銅墨盒便在實用書寫的舞臺上逐漸消失了。
從銅墨盒的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不足200年;而它的實用興盛期,還不到100年。因此就其功能可以說,銅墨盒服務于近代,自身也輝煌于近代,是一種典型的近代文具。
從文物角度說,收藏銅墨盒應首先集存舊盒,但因舊時刻銅藝人的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在收藏過程中必須去粗取精。此外,陳寅生的刻銅墨盒代表了近代刻銅工藝的最高水平,成為近代以來收藏家們悉心追求的對象,這便刺激了對其作品的仿制行為,因此落款“寅生刻”的作品中贗品極多,在晚清民國時期大約就能占到80%,當代就更難見真品,去偽存真成為必然。1990年代中期以來,舊銅墨盒市場行情逐年上升,有人借機牟利,制售假貨,地攤上出現(xiàn)了大量粗劣低俗的仿制銅墨盒。
銅墨盒形狀
銅墨盒的形狀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還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葉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