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馬駒橋歷史 馬駒橋屬于通州的哪個鎮(zhèn)?
馬駒橋屬于通州的哪個鎮(zhèn)?馬駒橋是北京市通州區(qū)下轄的一個鎮(zhèn)的名字。馬駒橋鎮(zhèn)政府位于馬駒橋村。1984年,馬駒橋村成立了馬駒橋一街、馬駒橋二街、馬駒橋三街三個村民委員會。歷史上,馬駒橋位于京城東南部的南海
馬駒橋屬于通州的哪個鎮(zhèn)?
馬駒橋是北京市通州區(qū)下轄的一個鎮(zhèn)的名字。馬駒橋鎮(zhèn)政府位于馬駒橋村。1984年,馬駒橋村成立了馬駒橋一街、馬駒橋二街、馬駒橋三街三個村民委員會。
歷史上,馬駒橋位于京城東南部的南海子門外。所有來往于首都和首都東南部的人都經(jīng)過這里。
隋朝修建大運河。運河北段永濟運河流經(jīng)涼水河中段。當時,馬駒橋地區(qū)是一片肥沃的草原,養(yǎng)有大量的軍馬。為了便于管理,將公馬、種馬和幼馬分為三組。馬駒橋地區(qū)是一個馬場。管理馬匹的軍人和平民建立了一個名為“馬朱利”的村莊。馬祖里靠近涼水河南岸。當時在河面上修建了一座簡易木橋(浮橋),由北向南通行,因“馬祖里”而得名“馬祖里橋”。
金代大定年間,仍被記載為“馬祖里”。在元代,這座橋還是一座木橋。因為這座橋是建在渾河(現(xiàn)在的涼水河)上的,所以它也成了一座“雅渾橋”。因為它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所以在全國都很有名,這個村莊也以這座橋命名。
明初,“馬駒里”已發(fā)展成為一個商人云集的小鎮(zhèn)。那座木橋被洪水淹沒了。雖然沒有舊橋,一座九孔石拱橋建于1465年。明朝英宗賜“紅人”橋之名,以示其仁政之意。但老百姓還是習慣稱之為“馬駒橋”,一些地方的士紳和土豪劣紳含糊不清地稱之為“紅人馬駒橋”。大橋成名后,馬駒橋也改名為馬駒橋鎮(zhèn)。紅人橋建于天順年間。明應宗之子明顯宗(成華)即位后,在橋東端修建碧霞元君廟。
馬駒橋鎮(zhèn)北門口村始建于明代。它是馬駒橋鎮(zhèn)的一部分。它成立于1913年。全村90%是回族。建于明代的馬駒橋清真寺是一處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三十八年,馬駒橋重修,九孔改七孔。橋的南面建有兩個亭子,里面有乾隆皇帝的書信紀念館。現(xiàn)將殘碑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園,史上第一次破壞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