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戲骨,你們怎么看?
網友解答: 對于小戲骨翻拍的紅樓夢,首先我給出的是一個肯定的態(tài)度。這部由平均年齡十歲左右的小孩子完成的劇集,在豆瓣上獲得了極大的好評。《紅樓夢》作為一部重量級的小說,也數(shù)十次被搬到熒幕上
對于小戲骨翻拍的紅樓夢,首先我給出的是一個肯定的態(tài)度。這部由平均年齡十歲左右的小孩子完成的劇集,在豆瓣上獲得了極大的好評。
《紅樓夢》作為一部重量級的小說,也數(shù)十次被搬到熒幕上,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現(xiàn)在陸陸續(xù)續(xù)走了很多的版本,直到了1987年陳曉旭版的《紅樓夢》出現(xiàn)之后,這部劇被奉為經典。首先這部劇拍攝的演員是從全國各行各業(yè)去海選出來的,首先要通過導演去考評,這個人的形象和氣質是不是符合的,選完之后,各個演員還要經過長達幾個月的時間的培訓禮儀和紅樓的基本知識,到最后開始拍攝時,道具的精良,服裝的用心,歌詞的專研等等,終于呈現(xiàn)出這樣一部紅樓夢來。
有了87版的珠玉在前,在2005年的時候,紅樓夢進行翻拍,更是為之舉行《紅樓夢中人》全國性的海選,選秀節(jié)目進行得轟轟烈烈,然而卻在拍攝后受到大家的一致差評,人物扮相太過藝術化,場景幽森,旁白枯燥。導致最后評分太低。
除了這兩版紅樓夢之外還有很多版紅樓夢。而小戲骨紅樓夢這一版本出來,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評。
首先,演員的年齡都比較小,但是在拍攝時,都有專業(yè)的指導老師和禮儀老師去教授表演,在這個流量小生和小花縱橫的時代,這些小演員的表現(xiàn)就更為單純和真摯。
其次,演員神韻氣質和人物相適宜。小戲骨紅樓夢演員多數(shù)神似當初87版紅樓夢的演員,但是卻更年輕,扮相也更符合新時代青少年們的審美,特別是薛寶釵的扮演者,這是迄今我所見過寶釵扮相中最符合我對寶釵的印象。
然后,紅樓夢雖然最為四大名著之一,但是很多人并不喜歡看紅樓夢,小版紅樓夢的拍攝,更有助理人們去了解去探索這部寶典,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興趣,也能吸引老一輩的懷舊。
最后,小版紅樓的制作精良,服化道精致,最后呈現(xiàn)出這樣一個好的效果,也讓我們看到00后的一個優(yōu)秀表現(xiàn)。
網友解答:去年,小戲骨版的白蛇傳和超美的小白素貞一炮走紅,今年十一,原班制片團隊又推出了一季小戲骨版的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再次受到眾多網友追捧?!罢菁壯菁肌薄ⅰ把菁颊选?、“戲精”……一串串毫不吝嗇的溢美之詞充塞報端。但事關兒童,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
原來,《小戲骨》是某電視臺一個欄目,初衷是為了培養(yǎng)小朋友進行傳統(tǒng)戲劇表演,讓更多的小孩能夠放下游戲和手機去了解傳統(tǒng)文化。導演也曾表示節(jié)目表演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童星,而是為了公益。對于這群靠著顏值和用心的演技征服了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孩子們,也有專家表示認同,兒童扮演成人故事,是在模仿成人,但他們的體驗并沒有成人想象的那么復雜,更多的是情緒的感受,不必太過擔憂。對于兒童可以演成年人故事,國外也有理論支撐。
不過質疑者則認為,讓孩子去演繹成人的情感故事純粹是取悅大人,甚至很可能入戲太深難以自拔。年少成名也容易讓這些“小戲骨們”過早地暴露在商業(yè)環(huán)境和各種誘惑中誤入歧途。而且必須正視“戀童癖”現(xiàn)象的存在,孩子們越是靈動可愛,越是可能受到傷害。
那么,關于小戲骨現(xiàn)象,你有什么看法嗎?
給“種子”更要給“春天”
“毫無違和感”“一顰一動都很有87版的神韻”……國慶期間,“小戲骨”版的《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開播,精彩的片段小視頻迅速“走紅”。
經典總歸是經典,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傳承和致敬。在當下這個物質無比豐富而精神亟待豐滿的時代,讓一群孩子演繹藝術經典,演出了小清新、演出了真可愛,確實值得肯定?;蛟S,從經典中習得樸素真摯的審美習慣、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單純熱烈的價值觀念,就是最好不過的教育。
但所有的成長都需要等待,如果說,讓“小戲骨”走向影視劇作和角色表演,是為孩子成長的土壤播種一粒夢想的種子,而提供一個更長時間的春天則更能孕育、綻放孩子的夢想。由于代入感的不足和人生閱歷的欠缺,“小戲骨”不可能原汁原味入戲,他們更多靠簡單模仿和劇組編排,極有可能悄悄耗盡孩子的天賦和靈氣。在此,我更愿意如此呼吁,愿影視圈的商業(yè)氣氛和資本運作更多遠離孩子,畢竟,心智不成熟的他們需要更優(yōu)雅的成長。而過度夸贊和吹捧“小戲骨”,很可能造就更多讓人傷心的“方仲永”。
小戲骨要鼓勵,更要防止“捧殺”
近期,小戲骨版的《紅樓夢》再次走紅,觀眾們甚至送上了“演技炸裂”、“戲精”等大量溢美之詞。
小演員作為未成年人,扮演成年故事,其一招一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確實能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震,發(fā)出由衷的感嘆。孩子們?yōu)榕藕脩颍铝瞬簧俟Ψ颍M管基本上是在模仿,但也浸透著小演員們的汗水和再創(chuàng)作,帶著他們年齡階段所特有的天真、純樸和靈動。通過參與演出,還激發(fā)了孩子們閱讀名著的興趣,推動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因此,“小戲骨”欄目無疑值得肯定與鼓勵。
但是,孩子們畢竟正處于學習和成長的階段。如果我們忘了舞臺上這些神氣活現(xiàn)的小戲骨們其實還是需要關愛和引導的孩子,脫離實際地過度贊譽,很可能會讓他們迷失在一味取悅成人世界的表演中,走上人生的歧途,重演“傷仲永”的悲劇。與反對質疑的聲音相比,那些夸大其實的贊美之詞,無疑于對小戲骨的“捧殺”,危害更大,必須堅決防止。
小戲骨現(xiàn)象別“擔心太多”
隨著小戲骨版紅樓夢的開播,近些天網上輿論沸騰。在點贊聲中,也能發(fā)現(xiàn)有人對此持堅決的反對態(tài)度。
反對者的理由歸納為四點。其一,擔心小孩演繹不出應有的味道,將會對原著甚至是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影響;其二,擔心此舉是為了單純的取悅大人,將會助推娛樂兒童的風氣;其三,擔心小戲骨們經不住商業(yè)誘惑,可能誤入歧途;其四,擔心過早的成人化,將會對孩子的天性造成影響。
筆者認為,反對小戲骨現(xiàn)象是“擔心太多”。首先,“萌版”自有“萌趣”,應當包容的看待,不能動輒扣上踐踏傳統(tǒng)文化的罪名;其次,應嚴格區(qū)分兒童影視劇創(chuàng)作和取悅大人的表演,對于正規(guī)途徑的小演員演繹不妨看作是有益的探索;再次,不能把商業(yè)化說成是洪水猛獸,對于孩子的教育應當正確看待和引導,思考如何更有益于孩子的全面成長。最后,扮演對于孩子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模仿,劇本內容也是有刪減和改造的。對成人化的過度擔心,恰恰是對孩子天性的另一種傷害。
小人大戲未必不好,關鍵看引導
去年,小戲骨版的白蛇傳一炮走紅,今年十一,又一季小戲骨版“劉姥姥進大觀園”受到網友追捧。雖然溢美之詞充塞報端,然而,質疑也不少。小孩能否駕馭成年角色情感,以及這樣的情感帶入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干擾,就是質疑聲中調門最高的一種。
應當說,涉及兒童成長,任何一處成長安全隱患都值得認真檢索,對小人大戲的深入追問甚至質疑,并不過分。然而,讓孩子早些接觸屬于成人的愛情戲等,未必就不好。就拿紅樓夢來說,里面的一些成人世界的情緒和橋段,兒童世界就未必沒有。同時,演的是一種樣子,導演等引導者給予耐心開解,相信小演員們自能一種開脫的心態(tài)從上帝視角欣賞生活中的美、關照生活中的丑,體驗到另一種精神成長。
事實上,小孩能不能演大人戲不是問題,如何認真投入地演,借以培養(yǎng)一種敬業(yè)精神才是關鍵。何況這樣一個信息成本低廉的社會,就是想捂住,也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說僅僅擔心孩子接觸成人世界就關掉他們接觸成人戲目的權利,那么試問那里能夠找到這樣只要戲骨卻不要戲的理想真空?
文化傳承需要更多“小戲骨”
近期,小戲骨版的《紅樓夢》走紅,好評不斷。當然,持有”可能會毀了孩子”觀點的人也不少。
對“小戲骨”入戲、走紅表示擔憂的人,主要是站在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也無可厚非。但是,因為以“小”演“大”,就冠以“取悅大人”的帽子,由于參與公益“拋頭露面”,就是“過早暴露在商業(yè)環(huán)境和各種誘惑中誤入歧途”,無疑是過度解讀。當前,哪個孩子沒有“一技之長”,哪位孩子不是在各類興趣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中成長?誠然,演戲也是一種技能、一種興趣,“小戲骨”表演的不僅是節(jié)目,而且呈現(xiàn)出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精粹。都說藝術無國界,難道藝術就有年齡的限制?不應該。恰恰相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的“小戲骨”,成為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的“使者”。
可以說,對“小戲骨”走紅不宜過度解讀,否則容易變成“亂彈琴”。當然,也需要多方面考慮,為“小戲骨”的健康成長與文化的傳承提供更多的引導和保障,大有必要。
多以童心看“戲”
小戲骨版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受到眾多網友追捧,也有質疑者認為,讓孩子演繹成人情感很可能入戲太深難以自拔。這種擔心簡直杞人憂“天”,表演的天性、天賦一旦被小心翼翼的保護和看護,成長的“戲”難免沉重。
成長在路上,需要靜待花開。表演訓練是提高孩子感受力和表現(xiàn)力,發(fā)掘和培養(yǎng)情商之路。其實,許多人成長時都經歷過童話里王子和公主,傳統(tǒng)游戲過家家,莎士比亞劇作里的故事;每個人從呱呱落地起,就已經開始接受情愛耳濡目染,從小也都有一個“表演”夢,夢想長大后變成才子佳人,憧憬幸福愛情,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純真和美好。對于小戲骨過早接觸“情愛”,成人們大可不必操之過急。
過分緊張擔憂和嚴密保護審視,對于孩子成長其實是變相扼殺。兒童扮演成人故事,是在體驗更多的情緒感受,表演里浸透著對表演熱愛、對經典文化理解和文學熏陶。毫不吝嗇的溢美之詞或毫無底線的批評詆毀充塞報端充斥網絡,對于孩子們來說多有捧殺或扼殺之嫌。只要看戲人心底純凈一點、童貞一點,少一些“節(jié)目火了就變味,孩子成名就會毀”的變相炒作,未來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