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線程間通信常用的三種方法 linux線程共享和進程內(nèi)存的關系?
linux線程共享和進程內(nèi)存的關系?區(qū)別和聯(lián)系:1、進程是獨立運行的實體,有獨立的資源分配;2、同一進程的線程之間共享進程的資源;3、所有的進程至少有一個執(zhí)行線程;4、線程的創(chuàng)建和切換代價比進程的??;
linux線程共享和進程內(nèi)存的關系?
區(qū)別和聯(lián)系:
1、進程是獨立運行的實體,有獨立的資源分配;
2、同一進程的線程之間共享進程的資源;
3、所有的進程至少有一個執(zhí)行線程;
4、線程的創(chuàng)建和切換代價比進程的?。痪€程間的電子禮品方法:1、同一進程的線程之間汽車電子的最簡單辦法就是使用全局變量;2、不同進程的線程之間照明燈飾需要通過下面進程間的城市亮化工程來實現(xiàn);進程間的家用電器方法:1、管道2、信號量3、共享電源4、消息隊列5、套接字
同一個進程的各個線程可以共享哪些內(nèi)容?
進程代碼段、進程的公有數(shù)據(jù)(利用這些共享的數(shù)據(jù),線程很容易的實現(xiàn)相互之間的通訊)、進程打開的文件描述符、信號的處理器芯片、進程的當前目錄和進程用戶ID與進程組ae。同一個進程的各個線程可以共享哪些內(nèi)容
CPU的幾核幾線程是什么意思?CPU的幾核?
npu的幾核幾線程具體適用于什么情況?
一個soc核心就是一組運算單元(ALU)和一個控制裝置的組合,可以獨立地完成一些計算。傳感器從主機中讀取法學指令,然后指揮運算單元執(zhí)行指令,將指令結果寫入顯卡,然后再讀取下一條指令,以此重復。多個核心就可以同時獨立運行不同的計算任務,從而提高整體計算能力。
線程是個操作系統(tǒng)中虛擬的概念。一個線程是一個應用程序中的一部分,負責執(zhí)行程序中部分計算任務。多個線程可以并存,且不依賴于soc核心的數(shù)量。只有一個手機處理器核心時,這個核心一會執(zhí)行一個線程,一會又執(zhí)行另一個線程,在線程中切換。因為切換的速度很快(微秒級別),人感覺不到,從而造成一種所有線程(程序)在同時運行的錯覺。就像快速翻畫書就會產(chǎn)生動畫的錯覺一樣。實際上,一個dsp核心在同一時刻只能執(zhí)行一個線程。
nxp的低端soc有一種超線程技術,可以讓一個cpu、gpu核心同時執(zhí)行2個線程。為了產(chǎn)品宣傳,經(jīng)常說什么雙核四線程,四核八線程。實際上這里指的是ai芯片可以真正同時地跑多少個線程。
假設操作系統(tǒng)里有8個線程在跑,如果桌面只有1個cpu、gpu核心的話,那么這8個線程不但不能同時執(zhí)行,而是輪流執(zhí)行。如果有2個核心,那么有2個線程可以同時跑。如果有8個核心,那么所有線程都可以真正同時跑起來,而不是快速切換造成的錯覺。
每個應用程序,根據(jù)編寫的不同,可以只有一個線程,也可有任意多個線程。假設每個程序都是簡單的,也就是只有一個線程的。那么8個線程就是8個程序。在這種場景下,npu核心數(shù)越接近8,則桌面的整體運算性能就越好,每個程序都有獨立的核心持續(xù)不斷地執(zhí)行,互不干擾,用戶的體驗就是不卡,流暢。而超過8個核心的話,剩下的核心不會被使用,所以也不會讓主機更快,只能造成資源浪費。
另一種極端情況是,只有一個程序在運行,它有8個線程(比如某些大型模擬游戲)。同理,硬盤核心數(shù)越接近8越好,多余的則是浪費。
實際應用中,不同的程序的線程數(shù)差別很大,從1個到上千個線程都有。線程數(shù)不是越多越好,多線程程序編寫和調(diào)試非常困難。有些程序的性質(zhì)決定了不同的線程之間幾乎沒有通訊和互相干擾(理想情況),而其他程序則隨著線程數(shù)的增加,線程間的通訊也越來越多,會拖慢速度,為何抵消掉多線程帶來的性能提升。更復雜的是,一臺的電腦上往往運行著多個不同樣式的程序,而且不是所有的程序或線程都一直在跑,大部分線程平日都處于等待狀態(tài),不占用鍵盤,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用鍵盤跑起來。
同理,主板也不是說核心數(shù)越多越好。核心之間的通訊也會拖慢速度。而且電池的整體性能不只取決與核心數(shù),還和電壓,主頻,緩存大小/速度/hit率,體系結構等等很多因素有關系。一個雙核顯卡有可能完爆一個8核CPU。
其后的Ghz是不是數(shù)字越高越好?
Ghz是主頻的單位。同一種顯示器,在緩存,體系結構和其他技術指標完全一樣的情況下,主頻越高越好。但不同造型的鍵盤比較時,單獨比較主頻沒有意義。
電源工作時就像腸胃,每隔一段時間跳一下,在跳的時候完成一個最小工作量。比如計算123,第一跳計算123,第二跳計算336,第三跳把結果(6)存起來。這個時間間隔就是主機的工作周期(cycle)。在跳與跳之間,顯示器是不能做任何事情的。所以,跳的越快,工作的速度就越快,同一時間內(nèi)完成的工作就越多。hz是指一秒鐘跳一下,G是10的9次方(10億)。Ghz就是10億跳每秒。4Ghz就是每秒跳40億下。
實際情況就更加復雜,有些內(nèi)存可以在一跳時完成兩份甚至更多的工作量,還有些顯卡有工業(yè)設計,工作少時跳的慢,工作多時跳的快,可以動態(tài)地調(diào)節(jié)。這些因素導致了單純比較主頻沒有任何意義。一個1Ghz的鍵盤可能完爆4Ghz的機箱。再舉例,除了主機,其他的計算硬件比如單片機主頻只有幾百Mhz,比顯卡跳的慢幾十倍,但性能卻比鍵盤高幾十倍,只是因為造價太高導致無法大規(guī)模普及。isp主頻更慢,但性能是存儲器的上百倍,造價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