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楷書過渡行書最好的碑帖是什么?
網(wǎng)友解答: 從楷書過渡到行書,最好當然是學圣教序。但是大多數(shù)人在初學時都理解不到學圣教序的好處,所以多數(shù)入手不會選擇圣教序。這個也并不是什么問題。比較好的入門作品,如蘇軾的《寒食帖》,在
從楷書過渡到行書,最好當然是學圣教序。
但是大多數(shù)人在初學時都理解不到學圣教序的好處,所以多數(shù)入手不會選擇圣教序。
這個也并不是什么問題。
比較好的入門作品,如蘇軾的《寒食帖》,在運筆上較慢,而且大開大合,提按節(jié)奏,用鋒力度,都很容易把握。
我學字就是從行書開始,而且選擇的第一本字帖就是寒食帖,通過這本字帖,才知道行書是什么樣子。
不過,看題主說自己是練柳體楷書,那選擇蘇軾顯然不太好,因為蘇軾用筆很多肥,而柳體多瘦,在這看來,對楷書也不利。
起碼在初學時,會影響到楷書。
如果選擇另一個好入手,而且用鋒力度差不多的行書,應(yīng)該選擇趙孟頫。千萬不要著急入手米芾黃庭堅,董其昌等人。這類人自由度較高,需要一些深厚的用筆功底。
如趙孟頫文征明唐寅等人的字,都比較適合初學。
起碼做一個過渡階段的字帖,是非常合適的。只要臨到“知道什么是行書”的感覺,就可以換帖學習了。
楷書過渡行書,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連筆,也不是字形。
而是慢慢臨習,體會什么叫“行書”,體會行書是什么一回事。
這個很重要。
很多人連行書,只有皮毛字形,對用筆的感覺很差,很多轉(zhuǎn)折寫的很隨意,其實這并不代表就在學行書。
學行書,應(yīng)該理解行書是什么東西。
比如第一步用鋒,也就是用筆的力度,速度,下筆的角度等。
其次是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可以慢慢精進。
但是最重要的是運筆,行書之所以是行書,就是速度快了。如人跑起來一樣。
速度快,行筆和轉(zhuǎn)折就是最重要的。行筆的速度,轉(zhuǎn)折時鋒面的變化,這些都是行書筆法的一部分。
初學楷書時可能認為節(jié)奏不重要,行筆也可以慢一點,但是行書不可以。
行書在高速運筆下,每個轉(zhuǎn)折的形狀,都是通過輕重提按等細微的力量,鋒面變化,來做出來的。
而且,調(diào)鋒過程想要自然不做作,那就要有節(jié)奏,只有節(jié)奏對,才能提是提,按是按,不畫分明,不至于成連筆字。
所以臨行書,誰學的不重要,學沒學到位很重要。
你不喜歡趙孟頫,喜歡米芾,并不意味著只能從米芾入手。
可以先學趙孟頫,體會到什么叫行書,然后了解到行書的規(guī)律后,在寫米芾。
學趙孟頫,不代表一輩子就寫趙孟頫,只不過為了入手方便。
學書法,一定要先學對,再說學好。
如果對都不對,就談不上好了。即便你自己覺得自己跟大師一樣,也不會得到別人的承認。即便得到大眾的吹捧,也不代表內(nèi)行人會承認你練得是書法。
所以,楷書過渡行書,難度在運筆,在節(jié)奏,在調(diào)鋒。臨什么帖,不重要。任何帖里都有這些要素,關(guān)鍵是你看不看的到。
之所以推薦趙孟頫,是因為柳體用鋒長短和趙相似一些,好上手。
不是教條主義。
有很多人問我學什么帖,這個我是真沒法說。
因為本質(zhì)上,無論什么帖,學的都不是字形,而是內(nèi)在方法。
如果連方法都不懂,學什么帖都一樣,都學不好。
只有懂學習要點,才能知道再帖中找要點學,才能更快入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方法比答案重要,尤其是一個活題。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個關(guān)注吧
網(wǎng)友解答:謝謝邀請,
楷書和行書雖然從最基礎(chǔ)的技法上來說都是一樣的,也有很多的書法家說楷書是行書的基礎(chǔ),但是它們也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特點。
所以長期練習楷書的書法家,從楷書過渡到行書還是比較困難的,楷書里面有太多的提、按、頓、挫,這些用筆方法雖然在行書里面也有,但是比較少,行書為了書寫的流暢性,一般會減少用筆里面的頓和折筆,更多的是轉(zhuǎn)筆和圓筆。
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初學者學習完一段時間楷書以后,寫行書往往帶有楷書的頓和折,不夠流暢,書寫性就會相對差一些,而寫行書非常多的書法家,他寫楷書就會寫的非常流暢,甚至在很多人的眼里,這些楷書并不是標準的正楷,其實這并不是說他們寫不好楷書,而是他們沒有專門去練習這種書體,如果專門練習,同樣可以寫好的。
所以,對于那些學習完楷書的同學,再去學行書,我一般都會讓他們找一種過渡性的書體練習一下,練習一下行書的用筆,這樣在寫行書的時候,就比較好入門了。
那么以什么書體過度好呢?我個人一般會推薦學習趙孟頫的從楷書,通過趙孟頫的行楷書,向行書過渡。
主要的字帖有:《趙孟頫楷書千字文》、趙孟頫臨《王羲之圣教序》。
練習時間:這兩本字帖不要練太長了,3個月就可以,如果精確到小時,大約練習60個小時。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歡迎關(guān)注酷米號@不二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