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時,如果聽從隆美爾的建議,將坦克部署在靠近灘頭的地方,結果會怎樣?
網友解答: 結局應該是這樣的,盟軍前期登陸之后遇到非常強勁的阻擊,隨后突破之后,一路直抵柏林。最后還是東西兩線的盟軍在柏林會師,希特勒依舊自殺,德軍戰(zhàn)敗。關于西線的裝甲部隊部署在哪里的問
結局應該是這樣的,盟軍前期登陸之后遇到非常強勁的阻擊,隨后突破之后,一路直抵柏林。最后還是東西兩線的盟軍在柏林會師,希特勒依舊自殺,德軍戰(zhàn)敗。
關于西線的裝甲部隊部署在哪里的問題上,隆美爾和古德里安、施韋彭堡、龍德施泰特吵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決定權其實是在元首那里,最坑的不是古德里安,也不是隆美爾,而是希特勒,一向果決的希特勒在這個問題上居然和了一把稀泥。在這個問題上,折個中,你們各玩各的,別摻和,也別來煩我。
隆美爾認為的是,將裝甲部隊全部部署在海灘附近,一旦盟軍成功登陸,立馬用裝甲集團軍群將盟軍打回去。隆美爾認為,盟軍登陸后的24小時決定一切,如果沒能將盟軍打退,那么必敗無疑。
而龍德施泰特認為,將裝甲部隊后撤,部署在法國縱深,待盟軍登陸之后,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和盟軍交手。將裝甲部隊作為預備隊,等盟軍來了,知道了主攻方向,再發(fā)動反撲。希特勒看他倆吵得不可開交,讓古德里安去視察一圈,結果回來之后說法和龍德施泰特一樣。
希特勒和稀泥的機會來了,給了隆美爾三個裝甲師,一個裝甲師在卡昂,另外兩個在加萊。結果諾曼底登陸當天,卡昂的21裝甲師曾經一度打到了海邊。最后還是因為寡不敵眾,后撤了。事實證明,隆美爾的想法沒什么錯,然而,隆美爾卻在兩頭賭,他并不知道盟軍在哪里登陸。那么如果這么看,還是古德里安更加高明一點。
隆美爾之所以反對古德里安后撤,主要原因就在于,撤的太深了,一旦面對盟軍的空中優(yōu)勢,坦克部隊寸步難行,寸步難行了就失去了機動性,速度力量全都不夠用了。而如果,將坦克全都布置在海邊,可能夠用,但是還是會成為靶子。希特勒雖然信了盟軍在加萊登陸,但是也沒全信。還是會把裝甲部隊拆了,放加萊和諾曼底。
如果這么看的話,還是希特勒高明點,和稀泥吧,畢竟,誰也不知道誰是對的。
之所以不知道誰才是對的,原因就在于實力上的差距太大了,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德軍已經喪失了空中優(yōu)勢,制空權制海權全沒了,根本就沒法打了。而且,德軍也承受不起東西兩線被夾擊,消耗不起了。
一旦,德軍將坦克全都部署在海邊,盟軍的空中優(yōu)勢依舊會把裝甲部隊打掉,即便裝甲部隊能夠反撲幾下,但是,盟軍的炮火也不是吹的。頂多就是,盟軍登陸的之后,遭到反撲,損失慘重,但這個時候,德軍會損失絕大多數的裝甲部隊。從諾曼底到柏林,中間能夠和盟軍斡旋的德軍機動力量則消失殆盡。
說到底,這就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古德里安沒錯,隆美爾沒錯,希特勒也沒錯。錯就錯在這場仗不應該打,從法國戰(zhàn)役到巴巴羅薩,再到斯大林格勒,再到諾曼底登陸,德軍戰(zhàn)敗就是定局了。
網友解答:出現這種局勢的原因是由于隆美爾和古德里安對盟軍作戰(zhàn)態(tài)勢的不同導致。早在北非戰(zhàn)場就可以看出隆美爾是絕對的“主動性”人物代表,它的作戰(zhàn)思想基本是一味的進攻,力求打殘擊敗敵人,不太注重后勤補給,這是致命性硬傷,只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才會思考收縮防御。也就是說隆美爾仰仗他的“大西洋壁壘”完全相信可以在灘頭痛擊盟軍登陸部隊,直接不給盟軍登陸和建立橋頭堡的機會,所以它力主將裝甲力量部署在離海岸較近的地方,可以在盟軍登陸同時第一時間將其趕回大海。
大西洋壁壘號稱隆美爾的銅墻鐵壁,各主堡和重要火力點都用鋼筋加混凝土澆筑,可防戰(zhàn)列艦直接命中。也就是說隆美爾的戰(zhàn)法除了帶著點自己的個人性格外,更讓他迷之自信的是大西洋壁壘。以古德里安為首的眾多將軍則對此提議完全否定,可以說他們更加“冷靜”,知道這條防線永遠不可能萬無一失,他們也知道自己在盟軍面前所處的劣勢。早在諾曼底登陸之前德軍的制空優(yōu)勢就已經消失干凈,空軍絲毫防御不了盟軍戰(zhàn)略轟炸機對漢堡等城市的大轟炸,換句話說沒有制空權大西洋壁壘斷不可持久,因此古德里安主張將裝甲部隊放在戰(zhàn)略縱深位置,以保存實力,確保戰(zhàn)略反撲和戰(zhàn)術運用。
當盟軍準備開譬歐洲第二戰(zhàn)場的時候,從資源儲備到整體戰(zhàn)場形勢德軍完全處于下風,戰(zhàn)爭潛力以經到達低點,而盟軍這邊有美國的支持下,基本進入井噴式高漲狀態(tài)。從諾曼底登陸后,能維持如此巨大的后勤保障在當時也只有美國能做到。有人粗略估計了一下,一輛謝爾曼坦克在戰(zhàn)場上被擊毀的同時美國國內已經造出30輛嶄新的坦克,有一架飛機被擊落的同時國內已經早出了10架新飛機。重要的是美軍同時有能力很快補充到前線,所以造成后期盟軍裝備越打越多,而德軍越打越少的局面。因此就別說德國了,把德意日三大軸心國綁一起也沒資格根美國拼資源、拼產能。從這點也可以猜想出古德里安等人或許早就看透這一點,輸掉戰(zhàn)爭是早晚的事,但軍人的榮譽讓他們沒到最后不能放棄抵抗。
隆美爾在視察大西洋防線,整條防線密布著3000門巨炮,數道反坦克壕和封鎖溝,以及上百萬的各式地雷。隆美爾最終還是將一些裝甲部隊隱蔽在灘頭附近,有不少坦克分解在戰(zhàn)列艦的炮火準備下。隆美爾和古德里安的爭執(zhí)讓希特勒左右為難,最后希特勒決定將裝甲力量分成兩部分由他們分別指揮,但是主要力量距離灘頭都不能過近或過遠。所以不難看出,如果采用隆美爾的打法那么這些裝甲部隊根本不適合集群隱蔽,只能分散隱蔽,優(yōu)點是距離灘頭較近,可以迅速組織反攻,缺點是集結甚至反撲時都會遭到盟軍戰(zhàn)艦或戰(zhàn)斗機的襲擊,必定損失慘重。那么古德里安的戰(zhàn)法就比較保險,在戰(zhàn)略縱深空軍可以與之周旋,盟軍海上力量使不上勁,德軍則可以發(fā)揮導師級別的裝甲戰(zhàn)玩法,這樣一來盟軍勢必吃虧。
論起玩坦克,盟軍顯然不夠個。所以如果采用隆美爾的戰(zhàn)法,他顯然是小看了盟軍,這樣一來德國的裝甲力量在海岸線附近就會幾乎損失殆盡,這將直接加速二戰(zhàn)結束近程。我是軍武奇兵,歡迎您的交流與觀點,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