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做一款類似QQ的產品,能打敗騰訊帝國嗎?
網友解答: 目前看來并不能。QQ、微信的成功不在于產品功能多么出色,十幾年前的爭奪戰(zhàn)為現(xiàn)在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當時QQ從一眾IM軟件中脫穎而出,迅速占領中國市場,開始了用戶積累的過程。在Q
目前看來并不能。
QQ、微信的成功不在于產品功能多么出色,十幾年前的爭奪戰(zhàn)為現(xiàn)在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當時QQ從一眾IM軟件中脫穎而出,迅速占領中國市場,開始了用戶積累的過程。
在QQ誕生之前,來自國外的ICQ風靡全球,它沒有考慮到發(fā)展速度竟會如此之快,沒有及時推出漢化版。IM軟件的研發(fā)門檻很低,各國IM軟件紛紛面市。推出QQ后,中國用戶漸漸放棄了ICQ。
MSN借助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本應順理成章的進入中國市場,但微軟對其缺乏重視、設計操作產生的種種不合理,沒有培養(yǎng)起用戶的習慣,現(xiàn)在MSN已與Skype合并。
QQ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細分市場,就是基于“人”在搞事情。好比建立了一個小城鎮(zhèn),各地的人來到這里建立了圈子,積淀了十幾年的人脈關系?,F(xiàn)在這個小城鎮(zhèn)正越來越大,如果放棄它,就是放棄了所有人。
艾瑞網經過對40余款社交軟件的分析,用戶使用社交軟件基于以下七種需求:荷爾蒙、炫耀、工具性、孤獨感、發(fā)泄、自我提升和抒情。
以下分析具體案例:
QQ、微信上都是熟悉的人,基于人的獵奇心理和荷爾蒙,陌陌、探探應運而生。定位于陌生人的社交,減少孤獨感、異性交友的形式,加上YP等話題的營銷炒作,此類社交軟件大受歡迎。
知乎定位于高質量的經驗分享社區(qū),面向高知群體的自我提升需求,他們主要關注知識的獲取而非交友。知乎由用戶私信到開辟“想法”板塊,產生逐步向社交過渡的趨勢。
豆瓣也是內容型社區(qū),每個人根據(jù)興趣愛好形成小圈子。在社交的基礎上發(fā)展電商豆瓣市集,開展電子書等內容付費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拓寬業(yè)務。
它們很成功,但這些社交軟件無法從根本上代替QQ,只能通過細分領域、挖掘不同需求來分一杯羹。
QQ的成功就是基于“人”。
如果沒有出現(xiàn)一種新的技術或者方法籠絡到這些積淀了十幾年的“人”,要想撼動QQ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兒。
網友解答:可能性:有。難度非常大。
為什么有可能性再中國移動社交應用發(fā)展的過程中,已經有很多挑戰(zhàn)QQ的案例,我們要先說用戶的習慣說起。
很多人認為用戶習慣一旦養(yǎng)成很難改變,這是個錯位的認識,用戶在3-5年后,對一個產品或商品一定有疲勞感,希望嘗新的欲望就會激發(fā)。
1999年QQ誕生,直到微博在2009年出現(xiàn),微博被用戶推向了高潮,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利用約炮話題、微信營銷的神話,再次登頂社交網絡,QQ淪為第二梯隊。
在這10年中,開心網、米聊等先后向QQ的社交地位發(fā)起過挑戰(zhàn),米聊是因為微信的崛起一下被冷落了,有些人說微信是拷貝米聊,其實都是拷貝LINE的吧。
中國移動的飛信,當時飛信的用戶高達5億之多,但是由于移動公司的主營業(yè)務與社交的地位根本不是一個戰(zhàn)略地位,自然沒有重視起來,活生生將飛信替代QQ的機會喪失了。
為什么難我們可以拿陌陌來比較,陌陌也曾用約炮這樣的話題進行市場炒作,確實也讓陌陌的用戶注冊量或活躍度提升了很多,但是由于長時間沒有變現(xiàn)或其他商業(yè)化的途徑,被阿里收購后,淪為微商、微電商的工具后,變得不受用戶推崇了。
一個社交應用在獲得用戶的時間以及花費上要比騰訊前3年的時期昂貴很多,那么在這個時期里有多少資本能夠忍受只投資不回報這樣的狀態(tài)。
如果定位于00后甚至10后,那么這個工具的應用必須有著強大的開發(fā)與內容提供的資源,而且在3-5年內不為所動的堅持下去,我想很難的,騰訊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也有過想賣掉的思考,由于當時根本沒有別的商業(yè)模式,只能堅持,最終得到回報。
新的應用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極易被其他互聯(lián)網公司拷貝,就像騰訊拷貝農場、QQ游戲那樣打敗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