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很多發(fā)達國家財政已經很捉襟見肘了,為什么還要花大量的資金養(yǎng)活低收入者?
網(wǎng)友解答: 歐洲的發(fā)達國家,貧富差距相對較小,但也是分上層、中層和下層的(沒有特別讓人不舒服的區(qū)分標準,但自己心里肯定有數(shù))。你把下層都餓死了,難道當“光桿司令”?凡事都有好有壞。歐洲國
歐洲的發(fā)達國家,貧富差距相對較小,但也是分上層、中層和下層的(沒有特別讓人不舒服的區(qū)分標準,但自己心里肯定有數(shù))。你把下層都餓死了,難道當“光桿司令”?
凡事都有好有壞。歐洲國家一直號稱“民主”,那聽起來叫一個“正能量”,因此必然是要做一個“圣母形象”,見死不救不成了自己打自己臉了嗎?在發(fā)達國家,上層精英對下層的支持和忍耐有一個“平衡點”,平衡點被破壞了不是下層減員就是“以下犯上”。上層統(tǒng)治精英十分在意這個,所以下層絕對不能出現(xiàn)過多的人口,本身對財政就是個負擔。下層人覺得出身命不好,但是沒關系,有上升通道啊,學習工作還是有翻身的機會的,這個時候他們就不會對社會做出些“不穩(wěn)定、消極的事情”,他們只有踏實待在這個社會體系中才能翻身。對于上層社會來說,你們既填充了金字塔的底部,還老老實實地不惹事,那簡直太好了!又能宣揚自己的“圣母風范”,還保證了社會的穩(wěn)定。
不好的一面就是,社會福利是個無底洞,永遠沒有填滿的時候。下層人一般營養(yǎng)攝入不如上層人好,加上勞累和壓力,生病的概率自然高于上層,那醫(yī)療福利就是國家財政的巨大支出。
中產階級是個比較尷尬的處境,說富有吧不合適,但是呢又確實有點兒積蓄和小錢兒。這些人其實是國家財政稅收的主要貢獻者。歐洲工資稅前稅后差得不是一點兒半點兒,沒有一半,三四成是有的。而且進入了中產階級,除了醫(yī)療這些,得到的社會援助就少了,全靠自己了,要不然退回下層接受福利,要么繼續(xù)爬進入上層(這個很難實現(xiàn))。所以很多下層人爬到中層的時候,本以為可以舒服舒服了,結果發(fā)現(xiàn)被壓榨地更狠。
說白了,花這么多錢保證社會架構,是沒辦法的事情,目前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本次回答中多次提到“下層人”,只是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絕無歧視之意,切勿過分解讀?。?/p> 網(wǎng)友解答:
所有國家的福利都是從各國的發(fā)展從低收到高逐步提高的,如果國家的財政收入一直處于良性發(fā)展時能一直提高福利民眾都支持,但一但財政收入下降時卻不能下降福利,下降福利時各種生活成本卻不會下降,下降的福利與生活就會造成許多人的不滿,不滿后基本都會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人能從無到得,卻不能接受從得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