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有科學依據(jù)嗎?
網(wǎng)友解答: 凡是吹捧《易經(jīng)》的人,不是傻,就是壞?,F(xiàn)在大家都很清楚,中國是一個迷信大國,迷信《易經(jīng)》的人特別多,很多人依靠《易經(jīng)》騙口飯吃,要是批評了《易經(jīng)》,揭穿了《易經(jīng)》的假面,就等
凡是吹捧《易經(jīng)》的人,不是傻,就是壞?,F(xiàn)在大家都很清楚,中國是一個迷信大國,迷信《易經(jīng)》的人特別多,很多人依靠《易經(jīng)》騙口飯吃,要是批評了《易經(jīng)》,揭穿了《易經(jīng)》的假面,就等于是砸了這些人的飯碗,斷了這些人的財路,他們不暴跳如雷才怪。還有一些人,由于文化素質不高,出于無知,也會迷信《易經(jīng)》,由于科學由西方傳入,而科學非常強勢,他們對此感覺非常不滿,總是幻想中國文化里面肯定有一種東西可以超越科學,那樣才有面子,所以就選擇了《易經(jīng)》。為什么非要選擇《易經(jīng)》,因為《易經(jīng)》的文字可以隨便解釋,越是粗糙的東西,越是可以隨便解釋。其實,你要是真正了解了里面是什么玩意,就會知道《易經(jīng)》不過就是如此。
曾經(jīng)有一個物理學家到劍橋大學開科普講座,結束后,一個小提琴專業(yè)的學生向這個物理學家抱怨,說你講的東西我一點都聽不懂。物理學家就給他開了很多書單。于是,這個學生就如饑似渴的做研究。若干年后,這個學生成為了一個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事實就是這樣,不懂是因為文化少,知識有限,所以覺得聽不懂的都是特牛逼的東西,一旦你真正掌握了知識,就會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不能理解的東西。很多人說《易經(jīng)》很難懂,其實是因為沒有去真正學習過。李敖就說過,他鉆研過《易經(jīng)》,并不認為它是多么高深莫測的東西,不過就是如此。
要問《易經(jīng)》和科學有什么關系,有沒有科學依據(jù),我告訴你,拿著顯微鏡也找不到關系,沒有一毛錢的科學依據(jù)??茖W的一大功能就是有用,請?zhí)峁兑捉?jīng)》有用的證據(jù)吧。它推動了多少社會生產力,衍生了多少科技發(fā)明?一個都沒有。
網(wǎng)友解答:我看到有的回答對易經(jīng)大加批判,恨不得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再踩上幾腳。且不說對老祖宗的文化恨不得都砸碎的這種心態(tài)是否健康,僅就其認為易經(jīng)不科學所以易經(jīng)是迷信的觀點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易經(jīng)當然不是科學!因為她是社會學,是哲學。如果拿“科不科學”作為判斷是否正確的標準,那絕對很不科學,會鬧笑話,比如說,你要不要孝敬你老丈母娘?你要不要拍領導馬屁?你發(fā)了工資交不交給媳婦?這是科學問題嗎?能用“科不科學”來評價嗎?所以,別隨便揮舞“科學”的大棒,先分清楚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社會學,什么是哲學,先分清這些學科的范疇,然后再發(fā)表看法,不要一張口就犯低級錯誤,實在“很不科學”。
其次,科學是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站在不同的視角,就會建立不同的理論模型。比如地心說,是以地球為原點的參照系來表述恒星和行星的運動規(guī)律,但是這個參照系極其低效,作為整體性理論則會漏洞百出,星體運動軌跡會變得非常復雜無法盡述,大名鼎鼎的“水逆”“火逆”也因此而生。這是一個很難使用的理論模型。而日心說一下就描述清楚星體之間的關系,效率極大提高。所以科學是選定一個視角之后(參照系),在這個視角上建立的理論模型,或者說解釋口徑。所以,科學在這個角度說,根本不能成為可以任意揮舞的大棒。
再次,科學雖然能讓我們從宏觀到微觀認識了很多問題,甚至極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科學體系卻是建立在“假設”之上的,這個結論可能大家感到很意外,但卻是科學界所不得不承認的。因為科學體系是建立在公理之上,公理無法被證明,所以只好默認為無需證明。所以公理是嚴格意義上的“假設”,所以整個科學體系建立在“假設”之上。這是有數(shù)學證明的。任何一種思想都建立在某個假設之上(現(xiàn)在學界成為“意識的河床”),這個假設無法證明,比如,你的生日,你用任何方法都不能找到一條客觀證據(jù)證明你真的出生在那一天。(電影《楚門的世界》就是在說這個道理,你可能被所有人騙了。)
所以愛因斯坦說,“整個科學體系建立在三個假設之上,一是在我們的意識之外有個客觀世界,這是一個假設;二是如果存在客觀世界,這個客觀世界是有規(guī)律的,這是假設;三,如果這個客觀世界存在規(guī)律,我們能徹底認識這種客觀規(guī)律,這是假設。”這才是大科學家冷靜思考下得出的非常理智的結論,而不是連易經(jīng)都沒看過就輕易下結論扣帽子的狂妄。
人越有學識就越覺得自己無知,學識就像是一個圓,外面是無知,中間的交界處就是自己能“認識到的無知”。學識的圓越大,則與無知接觸的圓周就越長,就會越覺得自己無知。所以越有學識就會越謹言慎行,謙虛厚道,而越無知則越狂妄,無知者無畏,無畏則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