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句古詩能用來表達感恩之情?
網(wǎng)友解答: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于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感父母之恩的古詩不少,比較喜歡的有(先秦)《詩經(jīng)?小雅?蓼莪》第四章、(唐)孟郊《游子吟》,體現(xiàn)了中國式的感恩。一、《詩經(jīng)?小雅?蓼莪》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于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感父母之恩的古詩不少,比較喜歡的有(先秦)《詩經(jīng)?小雅?蓼莪》第四章、(唐)孟郊《游子吟》,體現(xiàn)了中國式的感恩。
一、《詩經(jīng)?小雅?蓼莪》——先秦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譯文:“父母辛苦來生我,父母勞累來養(yǎng)活。生我養(yǎng)我撫育我,顧我愛我保護我,出來進去懷抱著。欲報父母養(yǎng)育德,恩大如天無窮盡”
這兩句詳細寫了父母養(yǎng)育我的種種情景。父母的恩對于我們來說大如天,我們該怎么樣來報答呢?這是我們所有做子女的所面臨的問題!
詩人悲訴父母養(yǎng)育恩澤難報,連下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和九個“我”字,追憶自己成長過程及父母的辛勞,語氣一貫而下,體念至深,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diào)急;無限哀痛,有血有淚,確如哭訴一般。如果借現(xiàn)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姚際恒說:“勾人眼淚全在此無數(shù)‘我’字。”(〈詩經(jīng)通論〉)。最后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yǎng)父母,報大恩于萬一,痛極而歸咎于天,責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報不能!
《詩經(jīng)?小雅?蓼莪》一詩所表達的感恩、孝念父母之情,對后世影響深遠。子女感恩父母,贍養(yǎng)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
二、《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此詩描寫的是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xiàn)的,卻是詩人深沉的感恩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兩個詞組介紹兩件最普通的東西,緊接兩句,把筆墨集中在慈母的動作和意態(tài)上:怕兒子遲遲難歸,臨行的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細密結實;把對兒女的一片深篤之情,全縫在衣裳里了。這個場景,深深地撥動了赤子的心弦。作者用“密密縫、遲遲歸”,生動地描述出慈母把對兒女的關愛、掛念,并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之恩,天高地厚,難于報答。
每次讀到“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都催人淚下。
最后兩句,直接點出了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前四句的升華,形象的比興,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感恩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小小的萱草花表達的孝心怎么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xiàn)赤子感受到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但是,還是沒有超越“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個意境!
網(wǎng)友解答:投我以桃,
報之以李!
詩句出自先秦佚名的《大雅-抑》。
雖平淡、自然、質(zhì)樸,但是卻把感恩的心意描寫的再貼切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