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寫的好該不該叫“書法家”?你怎么認為?
網(wǎng)友解答: 當今中國不缺頭銜,什么專家,博士博導的,缺的是人才。 特別書書法家,畫家這一行業(yè),作為國粹,談何容易就能稱‘家‘,看看上下幾千年那些大師們,都是七老八十的留下
當今中國不缺頭銜,什么專家,博士博導的,缺的是人才。
特別書書法家,畫家這一行業(yè),作為國粹,談何容易就能稱‘家‘,看看上下幾千年那些大師們,都是七老八十的留下的作品,一直得到人們的贊頌。所以說:40年培養(yǎng)一個畫家,50年培養(yǎng)一個書法家一點都不是虛構。
首先作為一個書家,不光是寫字,臨帖,把字寫到很高境界的同時還要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包刮文字功底和詩詞歌賦。特別是當今的簡化字和繁體字的運用和行草楷隸的區(qū)別上,可以這樣說,當今前五十名名氣最大的大咖,好的話有一半的的人能通能懂,不好就一半都沒有。
蘇軾說:“退筆如山未足珍,書讀萬卷使通神“,所以如果要成為一個書法家是需要時間的錘煉,字上用功30年,字外20年方成。
好有就是藝術的天賦,雖然說99分的用功,一分的天賦。但99分的用功者都有,但一分的天賦尤為重要,沒有那一分的天賦很難走處前人的足跡而形成自己的風格。
(妄談,愚作幾幅請欣賞)
網(wǎng)友解答:要被稱為“書法家”不是那么容易的,字寫得好要看是怎樣一個“好”法,是寫得字體很好看,還是寫的書體很美,或者是說寫得很像古人的某一種體,如顏體等等,而要寫得“好”到成為“書法家”至少要有兩個條件:
第一,寫書法的功底深厚,一般來講,不只是練書法一兩年的功夫,而是幾十年的功夫;不只練一種書體,而是練過多種書體;不只是臨摹,而是能離帖而寫得十分形似,甚至有一些神似等等,就是說,對于增加認真長期練過的書體是了然于胸的,是掌握了書寫的比較熟練的技巧的,是很有功力的。如果只是對某一書體,比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書體寫得很像,即便是很很形似地默寫出來,那也還稱不上是功底深厚。功底深厚是要以多種書體的熟練摹寫作為基本功夫的,必須長期游離于各種書體之間才能有較深的功底,有功底才能成“家”的可能。
第二,必須形成自己的風格,必須能寫出自己有個性的書體。俗語說:“風格的形成是藝術家成熟的標志?!背蔀闀ㄋ囆g家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要有自己風格的書體,模仿得再像,也不能稱為“家”,書法家必須有創(chuàng)造性,必須在熟悉各種書法技巧,諳熟各種章法、布局等的基礎上,有對于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新,才能稱得上是“家”。當前,書法藝術界很浮躁,各種追逐名利的現(xiàn)象扭曲了書法藝術的追求,有一些人因官位而受追捧,練了幾年字,把字寫得不錯,就被阿姨奉承的人吹捧為“書法家”了,其實,是別人在吹捧,根本就一點“家”的樣子也沒有;還有,有的人靠得了某個所謂的“全國性”的書法獎項,就飄飄然了,以為自己是“書法家”了,急急忙忙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了“書法家”的字眼,其實,一看其所寫的字,是會羞死人的。
書法藝術界,當“家”不容易,如果真有志成為書法家,還是要從基本技巧學起,從基本功夫練起,先練好一種字體,再練幾種字體,再融會貫通,再學藝術文化知識,并在人生修養(yǎng)方面下功夫,并熟悉中國古典文化的基本知識,同時,學習其他門類藝術的常識,此外,更重要的要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有創(chuàng)新,漸漸地才能寫出杰出的書法,才能讓自己寫的字具有創(chuàng)造性,將來,才有可能成“家”。
書法家是水到渠成的,不是爭來的,不是吹出來,更不是自封的。書法家是高水平的書法成就在名稱上的體現(xiàn),沒有書法方面的真才實學,也就成不了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