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上期蘇浙皖民間債事文化芻言(上)
清代中上期蘇浙皖民間債事文化芻言(上)53清代中上期蘇浙皖民間債事文化芻言(上)摘要:清代中上期蘇浙皖區(qū)域民間商賈云集,借貸頻繁,利息標準有一分八厘、二分、二分開外、對扣短票、七扣短票等,其名目變化有
清代中上期蘇浙皖民間債事文化芻言(上)
53清代中上期蘇浙皖民間債事文化芻言(上)
摘要:清代中上期蘇浙皖區(qū)域民間商賈云集,借貸頻繁,利息標準有一分八厘、二分、二分開外、對扣短票、七扣短票等,其名目變化有致,利息術語含義有趣,借貸特點個性突出。
關鍵詞:儒林外史;民間借貸;利息標準
[1] 重讀《儒林外史》長篇小說,尤以第五十二回:“比武藝公子傷身,毀廳堂英雄討債”,
讀后受益頗多,感想如下:
一、民間債事文化的“時間”界定依據(jù)
據(jù)《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第4811頁和第4815頁“清紀年表”可知清朝自公元1644年(順治元年)至公元1911年(宣統(tǒng)3年),前后歷經(jīng)了268年的歷史。而《儒林外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11月北京第1版“前言”介紹,《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一七零一年(清康熙四十年)生,一七五四年(清乾隆十九年)逝世?!毕砟?3歲。在吳敬梓有生之年前后經(jīng)歷了康熙時期21年,雍正時期13年,乾隆時期19年三個封建君主帝制的、風風雨雨的社會生涯。吳敬梓從公元1733年(雍正11年)安徽省全椒老家遷居南京,于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謝絕清政府的“博學宏詞”考試之后,因生活所迫,開始了以賣文維持生計的活路,估計于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以后的幾年里開始了《儒林外史》的著作,其故事情節(jié)獵涉80多年,但吳敬梓的有限生命只有53年,也就是敬梓的故事源于他所見、所聞、所想、所做的文學素材的時間前后只有五十多年乃至上百年,從清朝開國于公元1644年至吳敬梓出生于1701年,其時差57年,也就是說在清朝統(tǒng)治了57年之后,吳敬梓才出生。從清朝開國于1644年至吳敬梓逝世于公元1754年,其時差110年,也就是說清朝統(tǒng)治了110年之后,吳敬梓才死,從作者撰寫《儒林外史》的時間估計于1736年(乾隆元年)以后的幾年至清朝開國也有72年之多,而清朝整個統(tǒng)治時期共有268年的歷史,據(jù)考證,《儒林外史》的著作時間正是清代中上期,所以筆者將小說中的民間債事發(fā)生“時間”界定為清代中上期。
二、民間債事文化的“空間”界定依據(jù)
從小說第五十二回中可知:南京有絲行、船運、鳳鳴岐(鳳四老爹)、秦二侉子都是南京人;江寧縣也有絲行;杭州有絨線鋪,試馬場、詩會、陳正公、陳蝦子、胡八哥都是杭州人;嘉興有當鋪,毛二胡子是嘉興人;蘇州有購買人參的,陳四爹是蘇州人;作者吳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從上述商行、店鋪、地域名由此可知南京、江寧縣、蘇州屬浙江省管轄區(qū)域,簡稱蘇;杭州、嘉興屬浙江省管轄區(qū)域,簡稱浙;安徽簡稱皖。即使是故事中的地域名純屬虛構,但據(jù)考證小說的作者是安徽人,吳敬梓撰寫的故事情節(jié)肯定是源于吳敬梓身邊的人和事為蘭本而去描寫的,所以筆者將民間債事文化的“空間”界定為蘇浙皖。筆者同時從小說中還看到,三省水陸運輸暢通,商埠碼頭繁榮,商賈云集興旺,車水馬龍,生機勃勃。所以這種繁榮昌盛為民間借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民間借貸的存在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chǎn)物。
三、“民間債事文化”的界定依據(jù)
從本回小說中所涉及到的借貸關系來看,都是民間商人、藝人、文人、武人的故事,不涉及到政府和官場的任何人和事,所以稱之為“民間”。至于“債”字,據(jù)《新華字典》1985. 北京. 商務印書館第566頁解釋為“欠別人的錢財”。從本小說第五十二回一開頭就有這樣的描述:“話說鳳四爹別過萬中書,竟自取路到杭州。他有一個朋友,叫做陳正公,向日曾欠他幾十兩銀子”。這就是一個“債”。又據(jù)秦二侉子對毛二胡子說的一句話:“不怕該債的精窮,只怕討債的英雄”。從這句話中,也可知道毛二胡子與陳正公的糾紛是為一個“債”字。為什么說是一種“文化”呢?因為該小說中的借貸業(yè)務是有借貸原因的,諸如:擴大經(jīng)
,營范圍,增加資金實力、盤纏路費、借款還債等。在借貸業(yè)務中還有中間人的存在,利息因時間長短有不同的利息標準,收款方式因不同情況各有風格,使借貸業(yè)務呈多元化氛圍,當這種氛圍世代相傳之時就形成了一種民間傳統(tǒng),所以這種民間傳統(tǒng)就是文化。就正如《辭?!返?510頁解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隨著民族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過民族形式的發(fā)展,形成民族的傳統(tǒng)。”所以筆者將蘇浙皖區(qū)域的借貸現(xiàn)象叫做一種“民間債事文化”。
四、民間債事文化源于借貸人雙方個性特點:
民間借貸雙方個性特點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志同道合
向陳正公借錢的那個毛二胡子“有個毛病,嗇細非常,一文如命”。而貸錢給毛二胡子的貸錢人“陳正公也是一文如命的人,因此志同道合”。由于借錢人毛二胡子是個開當鋪的,而貸錢人陳正公又是個賣絲的,再加上他們倆人又在一起合伙販絲,這就決定了他們倆人的生活閱歷相同,對錢財?shù)膶徝烙^相同,而社會地位也完全相等。所以他們在日常的苦心經(jīng)營中,有一種相互信用、相互依賴、相互利用的精神的和物質(zhì)的基礎。
(二)臭味相投
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南京絲行個招待販絲客人的規(guī)矩,而且十分豐富。但由于毛二胡子向同行陳正公說了一句該話或者不該說的一句玩笑話,或者是出自毛二胡子的猜測話,或者是出自毛二胡子的胡話、瘋話:“這行主人(指絲行老板)供給我們,頓頓有肉,這不是行主人的肉,就是我們自己的肉,左右他(指絲行老板)要算了(扣)錢去;我們不如只吃他(指絲行老板)的素飯,葷菜我們自己買了吃,豈不便宜”?而作為同事的陳正公則附和毛二胡子說了一句臭味相投的話:“正該如此”。由此可見,倆人在飲食生活上過于小氣, 借錢者毛二胡子在自己還沒有向貸錢者陳正公借款之前,就設下了信用圈套,以“精打細算”或“勤儉節(jié)約”為名,取信于陳正公。于是由陳正公的侄子“陳蝦子在熱切擔子(熟菜挑子)上買(了)十四個錢的腸子,三個人同吃”。可見,借錢人毛二胡子的“思想工作”做得如此之立竿見影,一針見血,收效甚大。使毛二胡子看透了陳正公聚財如命的人性弱點。
(三)中介取信
借錢人毛二胡子在自己還沒有張口向同事陳正公借錢之前就運用了一個“無信不立”的法術,就已經(jīng)為陳正公這個放貸者做過兩筆成功的借貸中間人。第一筆借貸業(yè)務是毛二胡子作中介叫陳正公貸給:“中書秦老爹要上北京補官,攢湊盤程”,“二百一十兩”,三個月就拿回“三百兩”;第二筆借貸業(yè)務又是毛二胡子作中介人叫陳正公貸給“陳四老爺”歸還欠毛二胡子朋友一個賣人參客人的“一百(兩)銀子”,“兩個月討回足足二百兩(銀子),兌一兌(算一算)還余了三錢”。通過這兩筆借貸業(yè)務的成功實施,使毛二胡子取信于陳正公,為毛二胡子日后自己借陳正公的錢財埋下了伏機。
(四)放貸牟利
當毛二胡子為陳正公討回第一筆貸款時,在三個月里就純賺了九十兩銀子(貸出二百一十兩銀子,收回三百銀子)真可謂“陳正公滿心歡喜”。當毛二胡子繼而為陳正公討回第二筆貸款時,在二個月里就收回了二百兩銀子(貸出一百兩銀子,收回二百兩銀子,還多三錢),當然使“陳正公歡喜的要不得”。正因為有這兩筆借貸業(yè)務的成功事例,才使毛二胡子看透了陳正公牟利缺點。
(五)逐利輕道
為了追逐高額利息,當陳正公在貸出第一筆二百一十兩銀子,三個月收回三百兩銀子時,聽信了毛二胡子的讒言:“這不比做絲的利錢還大些”?又當陳正公貸出第二筆一百兩銀子,二個月后收回二百兩銀子時,又聽信了毛二胡子的讒言:“也是一宗權穩(wěn)的道路”。正因為陳正公為了追逐高額利息收入而被毛二胡子搞得沾沾自喜。竟然不聽侄子陳蝦子的勸告:“放
,債到底是個不穩(wěn)妥的事”。終究經(jīng)不起毛二胡子的誘騙,又把自己的一千兩銀子貸給毛二胡子。
(六)設套圈錢
話說有一天毛二胡子“口砸嘴弄唇”“躊躇”不安,經(jīng)陳正公再三追問。毛二胡子說道:“小兒寄信來說,我東頭街上談家當鋪折了本(虧了本),要倒與人(指財產(chǎn)物資作價盤頂與別人)。現(xiàn)在有半樓貨,值得一千六百兩(銀子),他(指談家當鋪)而今事急了,只要一千兩(銀子)就出脫了(指拋售了)?!泵訛榱税鸭闻d老家東頭街上談家當鋪的半樓貨倒騰(購買)到自己名下,由于缺乏銀兩,于是,毛二胡子巧嘴如簧。編織了許多使陳正公不易覺察出來的心思,想法和打算。再加上有前兩筆毛二胡子為陳正公放貸的成功事例,使陳正公輕信了毛二胡子是話,高估了毛二胡子的人格魅力,在既沒有中間人,也沒有借據(jù)的情況下,貸給了毛二胡子一千兩銀子,而毛二胡子的設套圈錢“策略”宣告成功。
五、利息標準與借貸方式
從小說第五十二回中,可見民間借貸利息方式或利息術語呈多樣化趨勢,一般有一分八厘、二分、二分開外、對扣、七扣之說。
(一)一分八厘、二分、二分開外
從第498頁毛二胡子與陳正公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毛二胡子道:“我也想來,若是同人合火(伙),領了人家的本錢,他(指放貸者)只要一分八厘行息,我還幾厘的利錢。(?)他若是要二分開外,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倒不如不干這把刀子(生意)了”。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當時民間利息標準最低界定為一分八厘,最高界定為二分開外即二分至二分九厘之間。也就是說月利息率為18或20至29之間。另一方面從陳正公對毛二胡子說道:“老哥,我和你從長商議。我這銀子,你拿去倒(買)了他家貨來,我也不要你的大利錢,你只每月給我一個二分行息,多的利錢都是你的,將來陸續(xù)還我??v然有些長短,我和你相好,難道還怪你不成”?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月利息為二分行息,也就是說月利息率為20。從以上兩段對話中的兩位主人公的對話來看,當時民間借貸業(yè)務的利息率為18—29。
據(jù)《乾隆長興縣志》卷十二《雜志》篇記載:“湖州府高利貸春規(guī)定:借銀十兩以上者,每月一分五厘起息;一兩以上者,每月二分起息;一兩以下,每月三分起息”。[2]這里也是說人愈窮,借債的額度就愈少,利息率就愈高,被剝削的程度也就愈重。
(二)對扣短票
在第497頁第三自然段中,有這樣一段敘說:又一日,毛二胡子向陳正公道:“我昨日會見一個朋友,是個賣人參的客人。他(指賣人參的客人)說:國公府里徐九爺有個表兄陳四爺拿了他(指賣人參的客人)斤把人參,而今他(指陳四爺一時銀子不湊手,就托他(指毛二胡子)情愿對扣借一百銀子取回紙筆(指陳四爺寫給賣人參的客人欠條),也是一宗極穩(wěn)的道路(穩(wěn)當?shù)纳猓?。陳正公又拿出一百銀子交與毛二胡子借出去。兩個月討回(指收回本息)足足二百兩,兌一兌(指算一算或稱一稱)還余了(指多了)三錢,把個陳正公歡喜的要不得(很高興的樣子)從上述毛二胡子作中介讓陳正公貸出的一百兩銀子的業(yè)務中可以看出:有一種借貸方式叫“對扣”,其對扣的核心內(nèi)容是:每借貸五十兩銀子在兩個月后,必須還本五十兩銀子,還要付利息五十兩銀子,本利合計在一起為一百兩銀子,通俗地說,就是指借50元錢,在兩個月后還本付息100元錢,即利息率為:50元利息/50元本錢×100=100,俗稱“翻一番”或戲稱“驢子打滾”。也可以按單月計算,50元利息/50元本錢×100 2個月=50。即單月利息為50。
據(jù)《清朝經(jīng)世文編》卷三十六,李兆洛:《鳳臺縣志. 論食貨》記載:“稱貸者其息恒一歲而子如其母,如多并兼之家”。[3]這里的“貸者”就是指放貸者,“其息”就是指生息,“恒一歲”就是指經(jīng)常有放貸時間一年的,“子”是指利息,“母”是指本金,“并兼之家”
,指強食弱肉,吞并他人。說明其利息非常之高,跟本金相等。
(三)七扣短票
第497頁第二自然段有段文字告訴如下 :一日,毛二胡子向陳正公道:“我昨日聽得一個朋友說:這里胭脂巷有一位中書秦老爹要上北京補官(指做官補缺)攢湊盤程(指路費),一時不得應手(指一時難以湊足路費),情愿七折的短票,借一千兩銀子。我(指毛二胡子)想這是極穩(wěn)的主子(指很講信用的人),又三個月內(nèi)必還(指借款期),老哥(指陳正公)買絲余下的那一項(指進貨后的余錢),湊起來還有二百多兩,何不秤(借)出二百一十兩借給他(中書秦老爹)?三個月就拿回三百兩,這不比做絲的利錢(指經(jīng)營絲品的利潤)還大些?老哥如不見信(指不相信),我另外寫一張包管(這里指保證)給你。他那中間人,我都熟識(指認識),絲毫不得走作(出岔子,訛錯)的?!瓣愓姥越枇顺鋈ィㄖ戈愓勒彰拥牟邉澃雁y子借給了中書先生秦老爹)。到三個月上,毛二胡子替他(指陳正公)把這一筆銀子討回(指收回本息),銀色又足,平子又好(指貨真價實),陳正公滿心歡喜”。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見:七扣短票是另一種借貸方式,其基本內(nèi)容是:據(jù)本書第501頁注釋9解釋:“七扣的短票”是指向人借款,照幾折實收而承認照足數(shù)歸還的一種借約,名為短票”?!捌呖鄣亩唐薄本褪瞧哒蹖嵤盏亩唐薄薄Mㄋ椎刂v:在借款期為三個月的,凡借七成本錢,還十成本息,其間生息三成。也可以舉例說明:借七十兩銀子,加三十兩利息,三個月到期還本付息為一百兩銀子。也可以用現(xiàn)在的話說,借70元錢,加30元利息,3個月到期本利和為100元。如果用利息率表達為:30元利息/70元本錢×100=42.86(季利息率),單月利息率為42.86/3個月×100=14.29也可以這樣理解:在三個月之內(nèi),每借七十兩銀子,就加一十兩利息,即單月利率為10元利息/70元本錢×100=14.29。 田文鏡:《撫豫宣傳化錄》卷四,雍正三年二月記載:高利貸者違禁取息“竟有每月加五六分,至大加一五不等,窮民任其盤算”。[4]從這個記載看出,清代雍正時期的月利息率高得使人目瞪口呆,竟有50—60的利息率,最甚者高達150!可見當時的高利剝之重! 注釋:
參考文獻:
[1]吳敬梓. 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3][4]戴逸. 簡明清史第一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4-365.
說明:
1、初稿于2000年9月22日,共16稿,定稿于2000年12月10日。
2、載于2001年1月15日出版《會計之友》(月刊)2001年第1期第38頁-第39頁“會計史話”欄目。主管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 14-1063/F,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4-5937。中國期刊網(wǎng)(光盤號)ELAW0104。
3、載于2001年2月15日出版《孝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季刊)2001年第1期第58頁-第61頁“語言文學”欄目。主管單位:湖北省教育委員會,主辦單位:孝感職業(yè)技術學院??枺篍NZ 第2102號(內(nèi)刊)。中國期刊網(wǎng)(光盤號)SOCI0211。
4、2001年5月1日,中國改革實踐與社會經(jīng)濟形勢社科優(yōu)秀成果征集辦公室通知,本文列入“中國改革實踐與社會經(jīng)濟形勢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申報項目。
5、2001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學術委員會通知,本文擬編入“新時期全國優(yōu)秀學術成果文獻”。
6、2002年3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中小型企業(yè)研究中心通知,于2002年4月11日在廣西南寧舉辦的“加入WTO 后,行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與科技成果產(chǎn)業(yè)化”高級論壇暨中越邊貿(mào)考察活動中,本文為大會交流文章。
7、2002年4月5日,中國未來研究會通知本文榮幸入圍200篇“新世紀優(yōu)秀學術成果論文”大會交流論文。
,8、2002年5月,中華時報社通知,在昆明舉辦的“新世紀西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學術交流會上,本文獲得一等獎。
9、2002年8月9日,四川科技經(jīng)濟研究院通知,本文在“全國社會科學學術交流暨優(yōu)秀成果頒獎會”上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