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圖及簡介
美國各州的郵政縮寫,英中文全稱以及首府,按英文縮寫排列: AL Alabama 亞拉巴馬州 蒙哥馬利AK Alaska 阿拉斯加州 朱諾AZ Arizona 亞利桑那州 鳳凰城AR Arkansas
美國各州的郵政縮寫,英中文全稱以及首府,按英文縮寫排列: AL Alabama 亞拉巴馬州 蒙哥馬利
AK Alaska 阿拉斯加州 朱諾
AZ Arizona 亞利桑那州 鳳凰城
AR Arkansas 阿肯色州 小石城
CA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亞州 沙加緬度
CO Colorado 科羅拉多州 丹佛
CT Connecticut 康涅狄格州 哈特福德
DE Delaware 特拉華州 多佛
FL Florida 佛羅里達州 塔拉哈西
GA Georgia 佐治亞州 亞特蘭大
HI Hawaii 夏威夷州 檀香山
ID Idaho 愛達荷州 博伊西
,IL Illinois 伊利諾州 斯普林菲爾德
IN Indiana 印地安那州 印地安那波利斯
IA Iowa 艾奧瓦州 得梅因
KS Kansas 堪薩斯州 托皮卡
KY Kentucky 肯塔基州 法蘭克福
LA Lousiana 路易斯安那州 巴吞魯日
ME Maine 緬因州 奧古斯塔
MD Maryland 馬里蘭州 安那波利斯
MA Massachusetts 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MI Michigan 密歇根州 蘭辛
MN Minnesota 明尼蘇達州 圣保羅
MS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州 杰克遜
MO Missouri 密蘇里州 杰弗遜市
MT Montana 蒙大拿州 海倫那
NE Nebraska 內布拉斯加州 林肯
NV Nevada 內華達州 卡森市
NH New Hampshire 新罕布什爾州 康科德
NJ New Jersey 新澤西州 特倫頓
NM New Mexico 新墨西哥州 圣大非
NY New York 紐約州 奧爾巴尼
NC North Carolina 北卡羅來納州 羅利
ND North Dakota 北達科他州 俾斯麥
OH Ohio 俄亥俄州 哥倫布
OK Oklahoma 俄克拉何馬州 奧克拉荷馬市
OR Oregon 俄勒岡州 塞勒姆
PA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州 哈里斯堡
RI Rhode Island 羅得島州 普羅維登斯
SC South Carolina 南卡羅萊那州 哥倫比亞
SD South Dakota 南達科他州 皮爾
TN Tennessee 田納西州 納什維爾
TX Texas 得克薩斯州 奧斯汀
UT Utah 猶他州 鹽湖城
VT Vermont 佛蒙特州 蒙比利埃
VA Virginia 弗吉尼亞州 里士滿
WA Washington 華盛頓州 奧林匹亞
WV 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亞州 查爾斯頓
WI Wisconsin 威斯康星州 麥迪遜
WY Wyoming 懷俄明州 夏延
另外還有一個直接由國會領導,獨立于各州的的地區(qū)是哥倫比亞特區(qū)。這里也是國家的首都華盛頓的所在地。
除去美國的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兩個州,其余的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qū)被稱為美國本土或美國大陸。
每一個州被分為更小的的行政區(qū)域,在大多數(shù)州被稱為縣或郡(英文county ,但路易斯安那州的
,郡是parish )。一個縣可能包括了幾個城市和市鎮(zhèn),但有時候只包含城市的一部分。
一些位于太平洋或者加勒比海的美國屬地包括了:
美屬薩摩亞
貝克島(無人居住)
關島
豪蘭島(無人居?。?/p>
賈維斯島(Jarvis Island,無人居?。?/p>
約翰斯頓島(Johnston Atoll,無人居?。?/p>
金曼礁(Kingman Reef,無人居?。?/p>
中途島
納弗沙島(Navassa Island,無人居?。?/p>
北馬里亞納群島
帕邁拉環(huán)礁(Palmyra Atoll,無人居?。?/p>
波多黎各
美屬維京島
威克島(無人居?。?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一個由五十個州和一個聯(lián)邦直轄特區(qū)組成的憲政聯(lián)邦共和制國家。其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美國國土面積超過96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三或第四(數(shù)據有爭議);其人口總量也超過三億人,少于中國和印度。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自1870年以來,美國國民經濟就高居全球第一。今天的美國則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娛樂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更是其他國家所無法匹敵的。
中文名稱:美利堅合眾國
英文名稱:U 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簡稱: 美國、U.S.A.
所屬洲: 北美洲
首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
主要城市:紐約市、洛杉磯、芝加哥、休斯敦
國慶日: 1776年7月4日
國歌: 《星條旗永不落》
國家代碼:U SA
官方語言:英語
貨幣: 美元(USD)
時區(qū): 西五區(qū)至西十區(qū)
貝拉克·奧巴馬、約瑟夫·拜登、約翰·博國家領袖: 納
人口數(shù)量:3.07179億(2009年) 人口密度: 主要民族: 32人/平方公里(2009年) 白人、拉美裔、非洲裔、亞裔 新教、天主教、摩門教、猶太主要宗教: 教 國土面積: 9,629,091平方公里 水域率: 6.76 GDP 總計: 14.2662萬億美元(2009年) 人均GDP : 46,442.664美元(2009年) 國際電話區(qū)號: 1 國際域名縮寫:. us .gov .mil .edu 道路通行: 靠右行駛 基尼系數(shù): 0.450(2007年) 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0 .942(極高,2007年) 國花: 玫瑰花 國石: 藍寶石
國鳥: 白頭海雕
基本概況
,國名
美利堅
美國風光集萃(19張)
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2][3],簡稱美國(U.S.A. ),英語亦常稱之為 United States、U.S. 、USA 、The States或者America 。中文舊稱花旗國,綽號“山姆大叔”("Uncle Sam")[4]。
始建于1833年的華盛頓紀念碑與美國國旗
國旗
美國國旗別稱“星條旗”(The Stars and Stripes)、“古老的光榮”(Old Glory)[5]和"The Star-Spangled Banner" 。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旗面左上角為藍色星區(qū),區(qū)內共有9排50顆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顆、一排5顆交錯。星區(qū)以外是13道紅白相間的條紋。50顆星代表美國50個州,13道條紋代表最初北美13塊殖民地。據華盛頓說:紅色條紋象征英國,白色條紋象征脫離它而獲得自由。更普遍的說法認為,紅色象征勇氣,白色象征自由,藍色則象征忠誠和正義。每年6月14日為“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在這一天,美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對國旗的敬重和對合眾國的熱愛。
國徽
美國國徽
美國風光欣賞(20張)
外圍為兩個同心圓,內有一只白頭海雕(禿鷹)雄踞中央,雙翼展開,其右爪握一束橄欖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著一條飄帶,上用拉丁文寫著“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禿鷹的胸前是一枚盾形紋章,紋章上部是藍色橫紋,下部是紅白相間的豎紋,象征美國國旗。禿鷹的上方是藍色天空中13顆星,四周光芒萬道,環(huán)繞著云朵組成的圖案。美國禿鷹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權;橄欖枝和箭象征決定和平與戰(zhàn)爭的權力;禿鷹上方的群星圖案象征著擁有主權的新生共和國。
格言
In God We Trust (英語:我們信仰上帝,1956年—今)(官方格言)
E Pluribus Unum (拉丁語:合眾為一,1776年—今)(傳統(tǒng)格言)
國歌
《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曾譯《星條旗之歌》,由美國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作詞,美國作曲家約翰·斯塔福德·史密斯(John Stafford Smith)作曲?!缎菞l旗永不落》于1931年被美國國會正式定為國歌。
首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District of Columbia),城市人口59.97萬(2009年),都會區(qū)人口530萬。城市面積177.0平方公里[6]。
最大城市
紐約市(City of New York),美國第一大城市(1790年—今)和第一大商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城市人口836.37萬(2008年,美國城市第1名),面積1,214.4平方公里;大都會人口1,900.68萬,面積17,405平方公里[7]。
語言
無法定官方語言 [8]。英語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21,480萬人,82.1)。其他主要語言有西班牙語(2970萬,10.7)、漢語(300萬)、法語(140萬)、塔加洛語(130萬)、越南語(110萬)、德語(110萬)。此外,還有其他336種語言在美國被使用,其中176種為本地語言。
政府
政治體制為憲政聯(lián)邦共和制(Feder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美國44任(第56屆)總統(tǒng)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副總統(tǒng)約瑟夫·拜登(Joe Biden);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Robert Gates);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ranz Geithner );商務部長駱家輝(Gary Faye Locke);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G. Roberts Jr.);能源部部長朱棣文(Steven Chu)。
獨立
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在獨立戰(zhàn)爭后,1783年9月3日,美國與英國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國土面積
中國數(shù)據[2][3]:美國國土面積9,629,091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4名,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本土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2,700公里,海岸線長22,680公里;
,美國數(shù)據[9][10]:美國國土面積為9,826,675平方公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3名,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其中,陸地面積9,161,96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64,709平方公里;或為9,629,091平方公里(美國國家總審計局,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3名,次于俄羅斯、加拿大)。
人口
3.07179億(2009年,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3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次于中國、印度),[11][12]人口密度32人/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178名,次于津巴布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14.266萬億美元(2009年,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1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443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6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次于文萊、新加坡)。[14]
其他
國內生產總值(名義)
14.266萬億美元(2009年,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1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443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9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次于荷蘭、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14]
基尼系數(shù)
0.463(2007年)[9]
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
0.942(極高,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13名,次于盧森堡、芬蘭)[15]
貨幣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USD )($)
時區(qū)
西五區(qū)至西十區(qū)。夏時制為西四區(qū)至西十區(qū)。東部時區(qū)(EST ,西五區(qū))、中部時區(qū)(CST ,西六區(qū))、山地時區(qū)(MST ,西七區(qū))、太平洋時區(qū)(PST ,西八區(qū))、阿拉斯加時區(qū)(AKST ,西九區(qū))、夏威夷時區(qū)(HST ,西十區(qū))。
國花
玫瑰花。1985年經參議院通過定為國花。
國石
藍寶石
國鳥
白頭海雕(禿鷹)。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1782年6月20日,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獲許可采用部分為美國設計的國徽,包括:一只白頭海雕正在抓住箭和用它的爪抓住橄欖樹枝的國徽。 編輯本段地理環(huán)境
,黃石國家公園大稜鏡溫泉:全球首個國家公園
美國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qū)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1]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 ,-86 米),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于溫帶),在主要農業(yè)地帶少有嚴重的干旱發(fā)生、洪水泛濫也并不常見,并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guī)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xù)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并會演變?yōu)楦ち业臇|北風暴(Nor'easter ),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qū)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xiàn)象。
大臉盆地區(qū)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干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qū),最干旱時平均降雨量少于15英寸(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干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shù)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qū)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shù)區(qū)域都屬于地中海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fā)強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qū)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λ箍μ厣矫}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qū)降雪不多。
水系
從芝加哥約翰·漢考克中心俯瞰密歇根湖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于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敝Q,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余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于里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圣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shù)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fā)現(xiàn)的昆蟲。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huán)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lián)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shù)丨h(huán)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zhàn)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殖民時期以前
在四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到達他認為的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3,000萬,其中有大約2000萬人住在現(xiàn)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余絕大部分住在現(xiàn)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后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zhèn),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陸續(xù)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區(qū),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qū)因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tài)、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
各殖民地的代表簽訂獨立宣言時的場景。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傾銷。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克星頓點燃戰(zhàn)火;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zhàn)爭與獨立的決心,并發(fā)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zhàn)爭初期的不利的態(tài)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并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zhàn)。1781年,約克城戰(zhàn)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zhàn)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zhàn)和陸上的零星戰(zhàn)斗外,北美大陸戰(zhàn)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組成新政府
1787年,各州代表在費城舉行聯(lián)邦會議,制定《1787年憲法》。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采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guī)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yè)、宣戰(zhàn)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采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設置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三權分立原則。這使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
19世紀初期,數(shù)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于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活。 南北戰(zhàn)爭
引起南北戰(zhàn)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zhàn)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
蓋茨堡之役是美國內戰(zhàn)的主要轉折點之一。
個中央集權化之現(xiàn)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zhí),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制造業(yè)、商業(yè)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lián)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tǒng)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zhàn)爆發(fā)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zhàn),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zhàn)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tǒng)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yè)化與改革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yè)化,而內戰(zhàn)之后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zhàn)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917年,美國被卷入大戰(zhàn)漩渦中,并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
在戰(zhàn)后的10年間,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屬于商人階級的10年。據1929年統(tǒng)計,居城與居鄉(xiāng)的比率是56:44,這時舉凡現(xiàn)代生活的特色,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戰(zhàn)后經濟呈現(xiàn)極度的繁榮,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yè)且有立法保護之;二為新技術的帶動。雖然經濟成長很快,但是基礎不穩(wěn)。
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yè),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