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APP出售的理財產品靠譜嗎?
網友解答: 不一定。按正常咱們理解的銀行應該只賣銀行產品,銀行需要為自己賣出的東西兜底等等,如果抱有這種想法,會賠的很慘。在講理由之前,需要清楚一條,銀行也是企業(yè),和絕大多數企業(yè)一樣,也
不一定。
按正常咱們理解的銀行應該只賣銀行產品,銀行需要為自己賣出的東西兜底等等,如果抱有這種想法,會賠的很慘。
在講理由之前,需要清楚一條,銀行也是企業(yè),和絕大多數企業(yè)一樣,也以盈利為目的。
而且銀行經營的不好也允許破產,你最好賠付額度是單家銀行50萬元。
好了,回歸正題。
第一:銀行APP內的貨幣基金或短存產品多數是自己開發(fā)的,這類產品的優(yōu)勢是收益低,穩(wěn)定性強,銀行拿這筆錢也以拆借為主。
第二:銀行APP里也有理財產品,通常分兩類,自己研發(fā)和代銷。
自己研發(fā)的,銀行會對這類產品承擔責任,但只承擔法律風險,真實性風險等,不保證收益。如果你想買銀行里面保本收益的,你可以看下收益率低的苦膽都能倒出來。
也就是說銀行自主研發(fā)的,真實性可以保證,但收益不一定保證,通常都是預期收益率,如果最后沒達到或者賠了,自認倒霉,因為投資有風險。
還有一類是代銷的,也就是銀行閑著也是閑著,賺點手續(xù)費唄,這是銀行很重要的一部分收入。比如銀行協助賣了一款公募基金,無論一年后這款公募基金漲還是跌,1.5%的申購費銀行是純賺的,你可以算算募集1個億是多少。
這一類如果你賠了錢,不好意思,后果自負。
第三:銀行不代銷,只提供信息渠道的,但是在銀行APP中顯示,比如某某銀行旗下的P2P公司,在銀行APP中顯示,但是如果你要購買,會跳轉到銀行以外的頁面購買,這類出了問題,理都不會理你。
我是不是說的有些喪,不過事實就是這樣,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
網友解答:那就要看您如何定義“靠譜”二字了。我是米蟲,用心答題的理財科普作者。
1.如果靠譜=防“飛單”,那是可以放心的。所謂“飛單”通俗理解就是銀行從業(yè)人員借著網點等場所,向客戶銷售與本行從未發(fā)行、代銷的產品。這種情況現在越來越少。
2.如果您追求的“靠譜”=保本保收益,那要理性看待、區(qū)別對待app內的產品。存款安全度最高。
目前能實現保本保息的產品,唯有銀行存款類產品,50萬以內,這是受到存款保護條例保護的。
一般普通人比較感興趣的有:大額存單,一般起步二十萬,三年可達年化4%以上。如能按月付息,那更好。
智能存款,類似于余額寶,活取活用。
銀行自發(fā)理財:風險5檔,在中國理財網有編碼可查詢。
銀行發(fā)行的自有理財產品一般都有標注,且有風險等級標志。風險等級較高的產品可能標注的預期年化收益較高,但不證明必須剛兌。目前來說,低風險等級的理財,預期年化也能接近5%,起購點1萬元。
銀行代銷產品:如信托、銀保類產品、基金。
既然是代銷,那肯定總有小字標注著代銷,代銷其實就是把銀行當貨架,銀行不為代銷產品收益表現作出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