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為什么會從“佐書”成為“楷書”?
網(wǎng)友解答: 書法的發(fā)展脈絡是這樣的,如圖一隸書和楷書最接近,無非是多了波磔的方法,從一些漢簡可以看出,楷書的起初把隸書簡單到波磔燕尾都省略了,只是沒有那么標準的起筆收筆。但是已經(jīng)是楷書了
書法的發(fā)展脈絡是這樣的,如圖一
隸書和楷書最接近,無非是多了波磔的方法,從一些漢簡可以看出,楷書的起初把隸書簡單到波磔燕尾都省略了,只是沒有那么標準的起筆收筆。但是已經(jīng)是楷書了。只不用筆很簡單,一劃即可,起收沒有太多動作,是行楷化,帶有草隸的流轉(zhuǎn)向背的意味。
比如三國早期的《走馬樓木牘》,已經(jīng)把隸書的波磔燕尾省略很多,特別接近行楷,這便是楷書的前奏。如圖二,三,四
到了三國鐘繇時期,楷書已經(jīng)基本定型,但是隸書結(jié)尾的波磔意還有殘余,欲出不出,還一個收筆的小波的意勢。如圖五,六,
等到了王羲之時期,比如他的楷書作品《青李來禽帖》能夠看出來,隸書的味道已經(jīng)所剩無幾。比如盛字戈鉤,橫的波磔,還有漢簡草隸殘余。如 圖七
再到后來這個S用筆就變得更加淡化,但仍然有波而無燕尾,比如智永千字文楷書。圖八
唐代以后,S變得更加集中于兩端,筆畫挺直,楷書徹底成熟。
所以說隸書到楷書的過程比較復雜,是S兩端及中間的省略與便捷,畢竟直比曲更快。
網(wǎng)友解答: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新字體,傳說由秦朝獄吏程邈所創(chuàng),因程是獄中低級的徒隸,所以稱為隸書?!捌浞ū憬?,可以佐助篆所不逮?!彪`書寫起來比篆書方便快捷,所以又稱為佐書。發(fā)展到漢代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tǒng),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后世書法影響很大。文字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總是以實用為導向,方便是第一要義。所以漢字的衍變必然遵循由繁到簡的規(guī)律。隸書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雖比篆書簡單了,但隨著書寫方便的追求,波磔的筆法還嫌麻煩,在廣泛的使用中自然會趨簡汰繁,慢慢出現(xiàn)了所謂的楷書??瑫甲髻刚邆髡f是漢上谷人王次仲,他作楷少波勢,字以方廣,字方八分??梢娮畛醯目瑫w是缺少波磔的隸書,只是字形在結(jié)構(gòu)上有所變化,隨著結(jié)構(gòu)精減和筆法更成熟,隸書的成分越來越少,到了漢魏,鐘繇進一步推動去隸化,使楷書更加完形,被稱為“楷圣”。及至東晉,楷書進一步成熟,到唐朝楷法完備并達致巔峰。所以由隸到楷的演化過程,猶如人類的進化史,那一條長長的尾巴,隨著人類的直立行走慢慢變短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