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教案還有必要嗎?
網友解答: 教案這東西,對于新手教師來講,最好采用手寫的方式,特別是教學不足三年的教師。無論哪門學科,教案都有相應的格式規(guī)范,教學目標,教法,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等,許多學校的備課本干脆就
教案這東西,對于新手教師來講,最好采用手寫的方式,特別是教學不足三年的教師。
無論哪門學科,教案都有相應的格式規(guī)范,教學目標,教法,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等,許多學校的備課本干脆就把這些印成文本框,教師備課時填入相應的地方就行了。
備課時,采用手寫教案,效率低,但是在寫的時候,更多需要的是思考,即這節(jié)課怎么上?要寫教案而不是抄教案,二者區(qū)別就在于是否用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子教案開始慢慢顯露出優(yōu)勢,第一遍備課時需要輸入,第二遍就可以直接在原教案上進行修改,再打印出來,省去的是效率低下的手寫過程,但思考教學的過程不能省,相反,在不用手寫后,省下的時候,應該用于思考教學。
而當教師教學到一定年限之后,再寫成詳案,便有些本末倒置,對于老教師而言,格式規(guī)范并不重要,教學設計思想才是核心。甚至有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上課前就在教材上批注幾句,便能上出一節(jié)十分精彩的課。
直到后來在看話劇表演時,發(fā)現原來表演話劇和上課居然有許多共通之處,話劇演員也有劇本,但很顯然,沒有任何一位演員是拿劇本上臺的,事先經過排練,許多臺詞熟記于心,甚至還有超出劇本范圍的表演。而對于一位長年奮戰(zhàn)于一線的老教師而言,教材無疑已經爛熟于心,每節(jié)課之前,在教材上圈點勾畫,補充一些例題,對文字表述進行一下修改,而更多的思考是在腦子里,針對這一屆學生,這節(jié)課怎么上比較好,反倒形成的文字并不多。
因此,我認為,與其費盡心思檢查教師教案,倒不如檢查教學反思,也不必課課反思都要記,只需要記下有意義的片段即可。
網友解答:手寫教案的概念現在已經不是很清楚了,一種是親手寫教案,但是包括電子教案,一種是不管教案我是抄別人的,還是自己編寫的都是用手書寫。
我個人對手抄教案是深惡痛絕的,可以說身邊每一個老師對手抄教案都是厭惡的,首先,教案的格式是上級統一規(guī)劃印刷好的,項目非常的齊全,不能空白,比如一節(jié)課你沒有復習環(huán)節(jié),但是教案上有,你就必須寫,所以這種教案的實際用處不大,可以說就是應付上級檢查的,順便可以練練書法,但是耗時很大,幾乎所有需要手抄教案的老師都是在家完成的。
電子教案推行過一段時間,但是很快就被否決了,上級管理部門一不能賣教案本了,二缺少了一個可以檢查的項目,至于老師累不累,你好好寫我們給你們發(fā)獎狀啊??梢匝a償安慰一下。
但是如果真的認真手寫教案還是有必要的,我發(fā)現所有出公開課的老師,起碼出課的那節(jié)內容肯定會手寫,甚至可能寫很多遍以加強印象。從這個角度來看,手寫教案對授課其實有很大幫助,能讓老師思路清晰,目標明確,也就是說如果老師真的認真手寫教案是對教學有幫助的。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時間與精力,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例。經常幫助別的老師設計課,真的完全靠老師自己設計一節(jié)合理的,新穎的,恰當的課大概要兩三天的時間,所以所有課都認真手寫教案是不現實的。
電子教案的優(yōu)點是共享,信息技術部門是推薦使用的,起碼環(huán)保吧。但是因為共享很多教師電子教案就連看都不看一眼了,授課就會很隨意,甚至有些知識點會有遺漏,尤其新教師,開始沒打好基礎,隨意課上多了,就不會認真上課了。
目前我們的規(guī)定是這樣的,老教師寫書頭案,以實用為主,新教師寫全案,打基礎,熟悉課堂套路。特殊要求的可以電子教案。
任何一種規(guī)定死了,就不可能是適用于全體的。我認為,真正的手寫教案每單元寫一課即可,其他可以寫簡案,有能力的老師可以電子教案,但必須原創(chuàng)。未來的趨勢還是電子教案,共享教案。然后授課與教案相符即可。
就不至于像現在這樣了,教案是一套,授課是一套,兩個對比一下完全是兩節(ji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