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賢明的君主到晚年都想尋仙追求長生不老呢?
網(wǎng)友解答: 賢君為什么老了都會想長生不死,化仙飛天?其實我覺得不僅是賢君,那些平庸的、甚至是昏君,還有普通老百姓,誰不想擺脫病痛死亡的痛苦,長生不死呢?但既然題主把主語限定在賢君這個角色
賢君為什么老了都會想長生不死,化仙飛天?其實我覺得不僅是賢君,那些平庸的、甚至是昏君,還有普通老百姓,誰不想擺脫病痛死亡的痛苦,長生不死呢?但既然題主把主語限定在賢君這個角色上,那我們首先看看賢君都有什么特點,以及他所處的時代都有些什么特點吧。說是賢君,國家必然處在相對和平統(tǒng)一的年代。倘若生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每天都遭受傷死的威脅,那很有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了百了的想法……但倘若每天吃喝不愁,以食溫飽俱妥,誰還想走向死亡的深淵呢?想活的長一點,最好是不死,可以說是很合理的愿望。
其次,當(dāng)我們認(rèn)為一個人是賢君時,除了他把這個國家治理得還不錯之外,他還往往具備開疆拓土,使國家越來越強(qiáng)大的野心。成果這東西,只要屬于自己,只要一個人能安妥地收下所有的好處,就只有比較級,沒有最高級。
就像朱棣(不過說他是賢君很有可能還存在爭議)對外親征蒙古,收了這個收那個,在西南還置哈密衛(wèi),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撤、底兀刺等宣慰司,鞏固南北邊防;且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qiáng)對南海的經(jīng)營。他死也是死在北征回師途中,可以想象如果他平安歸來,又是新的一次開拓。
賢君們就是有一個一個不完的征途,如果一下子就撒手人寰了,這些事情誰來完成,歷史告訴我們不是每個兒子都能夠好好繼承老子的大業(yè)的??梢哉f是遠(yuǎn)大的抱負(fù)刺激了賢君們活得長久的欲望,說實在的,真的能夠有所作為,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固一番太平,可能天下百姓也愿意他真的萬歲萬歲萬萬歲。人人都有畏懼死亡的心理。對于賢君而言,一個和平穩(wěn)定而且正不斷向上走的王朝使得他們比常人更難以割舍的現(xiàn)世。到了晚年,功績垂成。這盛世如他們所愿,誰不想更上一層樓創(chuàng)造奇跡永垂青史?況且他們手握這個國家最豐厚的資源,帝王的教育賦予他們不可推脫的使命感。
試想一下,在一個傳說與神話滔滔不絕的時代里,如果我有最強(qiáng)大的能力,我有最神圣的使命,我手握這個國家的權(quán)力,長生不死,飛天成仙,我為什么不試試呢?
網(wǎng)友解答:從人性上,君王也好,凡人也罷,誰都想長生不老;
從自然規(guī)律上,生老病死是人生的過程,誰都不可能長生不老。
賢明的君王,也是人,具有人的心理特點。人過了三四十歲都怕老,過了五六十歲都怕死。賢明的君王,一般擁有雄心壯志,創(chuàng)建豐功偉業(yè),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我認(rèn)為,賢明的君王追求長生不老,是人的本性,實屬正常??赡?,他們還想統(tǒng)治天下,追求霸業(yè),還想獨攬大權(quán),生殺預(yù)奪,還想積累財富,享受生活,還想壽與天齊,風(fēng)流快活……
于是乎,秦始皇派徐福率五百對童男童女去海外求仙藥,藥沒求回,自己人在巡游路上,暴斃而亡。漢武帝相信方士,求仙問藥,修建高臺承接仙露,結(jié)果大病一場,還執(zhí)迷不悟。唐太宗晚年開始服用丹藥,身體每況愈下,后找來一個印度僧人,僧人煉的所謂仙丹,直接加速他的死亡。
當(dāng)然,有的昏君更是胡鬧,為追求長生不老,去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如明朝嘉靖皇帝,經(jīng)過宮女謀殺案之后,性情大變,基本不上朝理政,整天與道士們混在一塊,學(xué)辟谷,煉仙丹,把個大明王朝搞得烏煙瘴氣,加速了明朝的腐朽滅亡。
世上沒有長生不老之藥。萬物有生必有死,這是自然規(guī)律,即使貴為帝王也違背不了的,因為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一切都遵循規(guī)律,順應(yīng)天性,順其自然,那么死也沒啥可怕的。來看看唐伯虎的詩吧:
生在陽間有散場,
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
只當(dāng)飄流在異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