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周世宗柴榮是幾乎沒有缺點的帝王,你怎么看?你認為中國歷史上哪位君主比他完美?
網友解答: 從古至今,我們常為英雄人物的命運扼腕嘆息,譬如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就令人感慨不已。中國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一位君主,懷著“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志向,無
從古至今,我們常為英雄人物的命運扼腕嘆息,譬如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就令人感慨不已。中國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一位君主,懷著“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志向,無奈在自己39歲時撒手人寰,他就是周世宗——柴榮。
一、柴榮簡介
柴榮(921-959),《舊五代史》中稱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蔽宕畤鴷r期后周皇帝。柴榮出生于邢州堯山當?shù)孛T望族,家道中落,離家投奔自己的姑母,也就是嫁給郭威(后周政權的建立者)的柴氏。柴榮深受郭威喜愛,遂收其為養(yǎng)子。柴榮年少時經商經營茶貨,及冠后棄商投戎,遂隨郭威征戰(zhàn)四方。后漢乾祐三年(950),郭威以清君側的名義發(fā)動政變,討伐后漢建立后周。顯德元年(954)太祖郭威駕崩,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內修法度,整軍紀,減賦稅,滅佛教;外西敗后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攻取幽州時病倒逝世,年僅39歲,謚號睿武孝文皇帝,葬于慶陵。
(柴榮畫像)
二、柴榮的功績
《新五代史》中記載到:世宗志在四方,常恐運祚速而功業(yè)不就,以王樸精究術數(shù),一旦從容問之曰:“朕當?shù)脦啄??”對曰:“陛下用心,以蒼生為念,天高聽卑,自當蒙福。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笔雷谙苍唬骸叭羧缜溲?,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贝蟾乓馑际?,世宗害怕運氣消失太快,不能完成統(tǒng)一功業(yè),王樸精通方術而詢問,我還有幾年時間,王樸回答皇上心懷天下,自當有福氣,我推算30年后的事情不可以知道,世宗開心的說,我要用十年開拓天下,十年安養(yǎng)百姓,十年達到太平就夠了。然而歷史總是有太多的遺憾,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共在位僅五年余六個月,三十年終究只能是一場嘆惋。然而在如此短暫的在位時期,他卻為使得后周強盛,進而為北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石。
《柴榮治國》
在政治上,他清吏治,選人才,修訂刑律和歷法,同時虛心求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正是他向諸位朝臣詢問國策的證明;軍事上整頓軍紀,最著名的莫過于,在高平之戰(zhàn)中,樊愛能、何徽等將士,臨陣脫逃使后周蒙受極大損失,戰(zhàn)爭勝利后,將他們共七十余名將士斬首,并且提拔有膽識的將領,趙匡胤便是在這時被任命為殿前散員都虞侯。與此同時,世宗著手整頓禁軍,招募天下的壯士,大大的提高了禁軍的戰(zhàn)斗力;經濟上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黃老思想。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使得經濟得以恢復,人民安居樂業(yè);同時文化上,考正雅樂,糾科舉之弊,搜求古籍,雕刻古籍,大興文教,一改五代十國時期文化凋敝的現(xiàn)象,禮樂詩書再次興盛。無怪乎趙頊會評價他為“世宗誠創(chuàng)業(yè)造功英主也?!?/p>
三、評價和爭議
薛居正評價他說:“然稟性傷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贝笠馐钦f:他秉性的弱點在于觀察力太敏銳,使用懲罰的過錯在于太嚴厲,每當行事之后,大多會自己追悔。世宗留給后人的功過爭論不多,后人對他的責難主要集中于滅佛、屠殺以及先南后北的戰(zhàn)略這三個方面,下面我們分別來介紹。
1.滅佛
五代十國時期,佛教信仰普及,各地寺廟林立,鑄佛興盛。同時寺廟作為人們的避難所,可享受免稅免役的特權,因此許多人出家,寺廟香火旺盛。但是顯德二年,即世宗即位第二年,便宣布實行滅佛運動,規(guī)定除重點保護寺院外,一律停廢;禁私度僧尼,禁僧俗舍身,并下詔毀銅佛像以鑄錢;同時對僧侶條件進行嚴格限制;使得全國寺院僅剩兩百余座,僧人還俗六萬余名。滅佛運動使得朝堂、民間議論紛紛,爭議不斷。世宗卻說:“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茍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耶?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大概意思是說:佛道是為了有利于百姓,不在于供奉佛像,如果我自己的身體可以救濟百姓,毀滅我自己亦可??梢姡雷跍绶鹪谟跒槊?。滅佛后國家財政收入大大增加,有了攻打南唐的資本,同時僧人還俗也使得國家擁有了兵源和勞動力。而且,值得說明的是,世宗此舉不是毀滅佛教,因為提高僧侶條件后,使得佛門清肅,僧人能背誦佛經醉心修行,不再有眾多魚目混珠之輩,使得佛教得以整治發(fā)展。
2.屠殺
(影視劇中柴榮形象)
《南唐書》中記載到“周兵死傷亦甚眾,世宗怒,盡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廬。”這件事發(fā)生于世宗三征南唐期間。顯德五年,世宗親攻楚州,遇到楚軍防御使張彥卿的誓死奮擊,周兵死傷甚重,于是斬守將張彥卿等人,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余人。不得不提的是,世宗攻打楚州時,已經經過了濠州、泗州之戰(zhàn),再馬不停蹄沿著淮河追擊敵人,到楚州時整個軍隊已是疲憊不堪,哪怕破城之后,張彥卿仍率領一千多余眾頑固抵抗,使得后周軍隊死傷慘重,終于導致了屠城的發(fā)生。在五代十國割據(jù)的大背景下,屠城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么說難免有為其開脫之嫌,但他著實不是一個殘暴的君王,從壽州與劉仁瞻的戰(zhàn)爭中可見,壽州之戰(zhàn)長達17個月,同樣血流成河,但他在攻城之后卻為劉仁瞻厚葬,并為其送行,這里的屠城恐怕是對將士死亡是否有意義的思考與體現(xiàn)。
3.先南后北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分布圖)
王樸曾為周世宗制定統(tǒng)一天下的措施:先南后北,先滅南唐、南漢,次取巴蜀,再次幽云,最后北漢。然而,世宗并沒有完全依此行事,而是在攻取后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和南唐的江北十四州后,直接矛頭轉向遼朝,無奈在收復瀛、莫等州和瓦橋等三關地,即將乘勝攻打幽州時病逝。在汪槐齡所寫的《柴榮與宋初政治》一文中,充分肯定了世宗的策略,“能比較實事求是地根據(jù)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處理問題?!焙笫褡顬楦瘮?,民怨氣沸騰,于是最先攻??;在三征南唐使其臣服,不再具有南方威脅后,不戀戰(zhàn)果斷揮師北上;乘著遼朝內部矛盾尖銳,“睡王”當政時奪回幽云地區(qū);至于北漢,不過彈丸之地仰仗遼朝不以為患。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他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著實收復了二州三關,無奈英年早逝,幽云地區(qū)的收復終究只能留給后人。
文史君說
對于周世宗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應該承認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著實有過類似屠城一般的過錯,但柴榮的功勞更不應該被我們所忘記。正是他的奔波操勞才能使得后周強盛,并且完成了一部分的統(tǒng)一,趙匡胤也正是由于繼承了這樣的一個后周,才能在短時間內較順利的建立宋朝,進而一步實現(xiàn)局部統(tǒng)一。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不然華夏大地中國歷史又將會是怎樣一番風貌啊。
參考文獻
1.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中華書局,2015年版
2. 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
3. 黃曉華:《周世宗柴榮改革瑣議》,《蘇州大學學報》1995年03期
4. 單子敏:《論周世宗改革》,《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奶昔)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煩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謝謝!
網友解答:其實不是周世宗柴榮沒有缺點,是現(xiàn)在的史學界和民間幾乎就沒有對柴榮有意見的人,更多人是對他的惋惜,他不該英年早逝,如果他沒死可能中國早就統(tǒng)一,而不會再出現(xiàn)后世的南北宋被異族按著打的局面,也就更不會出現(xiàn)中國被一個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tǒng)一中原啦。只能說周世宗被稱“沒有缺點”的帝王,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柴榮的確是一位明君,在位僅6年就干出了很多皇帝一生都做不到的豐功偉績,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后周成為五代十國期間政治最清明、經濟最富庶、百姓最安定的王朝,同時更是南征北戰(zhàn),西敗后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可以說這一件件即使單獨拿出來也足以傲視整個五代十國的君主。
但是中國歷史上與柴榮差不多的明君,而且功績也差不多的君主還有著很多,比如漢光武帝劉秀、漢宣帝劉洵、唐太宗李世民等等。所以如果單單就是這些不足以讓他成為我們后人眼中的那個“沒有缺點”的帝王。其實個人覺得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沒有缺點”的帝王,有著以下幾點重要的原因,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的存在,他斷然不能得到如此的評價。
一、當時的環(huán)境讓周世宗柴榮顯得特別的突出,柴榮當時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呢?那就是五代十國,當時的后周只是中原的其中一個國家,其周邊還有著北漢、后蜀、南唐、楚、吳越和南漢等國,可以五代十國是中原二千余年封建歷史下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這個時候就連皇帝都是走馬換燈式的在變換著,各國之間互相攻伐,連年戰(zhàn)爭不斷,天災更是連年發(fā)生,百姓可以說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幾乎沒有任何的君主會在意百姓的死活,他們在意的是自己的兵有多少,國土有多少,自己能獲得多少的財富。而這個時候突然有這么一位在乎百姓的周世宗的出現(xiàn),絕對是難能可貴的,作為“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周世宗的明君身份絕對要比任何朝代的明君身份更受到關注,畢竟亂世之中的明君絕對要比盛世之中的明君更受人尊敬。
二、周世宗在位的時間真的太短了,在位僅僅只有六年,這六年他幾乎都沒有享受到安逸的生活,每天無時無刻都不是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他所想的就是如何統(tǒng)一天下,如何帶領后周走向繁榮,周邊的國家也都無時無刻不再提醒著他,他不能貪圖享受,不然自己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這六年他一直都嚴于利己,也都在勵精圖治,所以可以說他這六年幾乎就是明君的典范,六年在他的身上幾乎都沒有出現(xiàn)過任何君主的壞毛病,因為他有那顆想統(tǒng)一天下的心,所以這六年他都在為這目標奮斗,根本就沒有時間去享受,所以也就沒有后世那種人們印象里壞的君主都是貪圖享受、胡作非為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他在位也就是這六年,試想下如果他在位二十余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又統(tǒng)一了天下,沒有目標了他會怎么樣呢?中國上千年的歷史當中從圣君變成昏君的例子又不是沒有,比如唐玄宗,唐玄宗前期可以說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圣君,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走向了最鼎盛的時刻,史稱“開元盛世”,可是在后期,由于唐玄宗沒有了什么目標并開始放縱自己,直至最后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走向了衰落,如果說唐玄宗沒有在位44年,而是在位二十余年就駕崩了,那你說歷史上對唐玄宗的評價會怎么樣?個人覺得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唐玄宗的評價絕對要比唐太宗的更高,甚至可能會被譽為千古一帝;再者康熙帝,康熙帝可以說是一代雄主,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開創(chuàng)“康乾盛世”,可以說是妥妥的一個明君典范啊,但是到了晚年呢?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官場被晚年的康熙搞得是貪污盛行,民間苦不堪言,甚至可以說若不是有雍正的出現(xiàn),恐怕清朝會早滅亡百年。
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些明君前期基本上都是明君的典范,但是由于在位期間太久,所以到后期就變得極其的昏,可以說跟我們所想的昏君是差不多的。如果讓唐玄宗、康熙帝這些明君少活幾十年,我想他們的評價會比現(xiàn)在更高。至于我為什么要說這些皇帝的例子,很簡單個人覺得周世宗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評價,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在位的期間太短,在位六年都是活在亂世之下,稍有不甚就會落了個國破君死的下場,所以可能他的一些缺點并沒有暴露出來,我們都知道人在困難和安逸的狀態(tài)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是如何的賢明,臥薪嘗膽至今被我們津津樂道,可是在越王勾踐稱霸天下之后,他表現(xiàn)出來的完全就是一個暴君該有的樣子,殺忠臣,橫征暴斂,根本就沒有當時臥薪嘗膽的半分影子。所以我們誰也不知道周世宗到了安逸的時候,會表現(xiàn)的如何。所以說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正是因為周世宗死的早,才成就了他“沒有缺點的帝王”的盛贊。
三、繼任者趙匡胤的原因,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周世宗得到這樣一個盛贊跟趙匡胤有關系呢?試想下,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哪一個不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對上一個朝代的亡國之君進行惡意抹黑的,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等等這些亡國之君難道就真的如那些繼任者說的那么差嗎?我想沒有吧!但是我們現(xiàn)在回過頭看,趙匡胤有沒有對周世宗進行抹黑呢?沒有,相反還極盡的贊同周世宗的仁義,也正是因為趙匡胤的帶頭,宋朝修的史書都是對周世宗大加贊賞,幾乎就沒有一句貶低的話出現(xiàn),也正是因為如此,后世的人也都認為周世宗是個千古難得一見的明君,畢竟后世的人要了解前代的事情基本都是靠文字記載來了解的。再者說實話我們真的不了了解周世宗到底是怎樣的人,我們所了解到的周世宗基本上都是從史書等文字記載而來的,我們之所以會認為他是“沒有缺點的帝王”,也是因為史書就是如此記載的。所以我個人覺得周世宗之所以有如此之盛贊最大的原因是在趙匡胤自己的宣傳,如果趙匡胤不是這么宣傳的,而是命令銷毀所有有關后周的記錄,并讓史官極盡抹黑周世宗,我想我們現(xiàn)在就不會這么認為周世宗是沒有缺點的帝王,而是一個十足的暴君啦,畢竟在當時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暴君的出現(xiàn)時很正常的,我們完全不會去懷疑。
所以綜上所述,周世宗柴榮本身不是沒有缺點,只是一)他六年的功績真的太大;二)他在位的時間真的太短了;三)趙匡胤的大力宣傳,因為這三點才成就了“幾乎沒有缺點的帝王”的盛贊。所以在我們后人的眼里就認為他的確很完美,但是實際上可能是他的缺點并沒有很大,或者說是被后世掩蓋了,所以我們無從得知而已。
至于有沒有比他更完美的帝王呢?個人覺得有,那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是他將經歷四百余年亂世的中國重新統(tǒng)一,是他讓歷經亂世而變得滿目瘡痍的中原重新煥發(fā)出曾經盛漢的榮耀,是他讓曾經遭受百年五胡之亂的漢族重新屹立在東方的最頂端,是他降突厥平林邑馴契丹收琉球震伊吾攻谷渾才讓漢家王朝重新成為東方的統(tǒng)治者,是他讓漢家王朝重新獲得了萬邦來朝曾經的那份榮耀??梢哉f隋文帝足以和周世宗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