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誰最有可能挽救明朝?
網友解答: 明朝末期,最后一次挽救危亡的機會在天啟年間,能挽救明朝的就是天啟皇帝朱由校。天啟皇帝15歲登基,22歲去世,這7年中,他依靠魏忠賢,干了許多事情,基本扭轉了萬歷晚年明朝大衰敗
明朝末期,最后一次挽救危亡的機會在天啟年間,能挽救明朝的就是天啟皇帝朱由校。天啟皇帝15歲登基,22歲去世,這7年中,他依靠魏忠賢,干了許多事情,基本扭轉了萬歷晚年明朝大衰敗的頹勢。我們來看看:
1.重建了朝廷權威。
天啟皇帝的爺爺萬歷皇帝時期,大臣們不把萬歷皇帝放在眼里,大家想罵就罵,想不上班就不上班,綱紀廢弛,萬歷皇帝沒有辦法。天啟皇帝通過魏忠賢大肆打壓、屠殺不聽話的官員,四處安插親信,基本重建了朝廷的權威。重建了朝廷權威就是解決了大問題,解決了內部矛盾。干事創(chuàng)業(yè)必須要團結,團結就是力量,扯皮啥事也干不成。
2.穩(wěn)住了遼東形勢。
天啟皇帝一上臺,后金就攻克了遼陽、沈陽等遼東重地,為此天啟皇帝采取戰(zhàn)略收縮的辦法,構建寧錦防線,并大力支持毛文龍在鴨綠江口的皮島屯軍,與寧錦防線成掎角之勢,前后呼應,使得后金不敢深入內地。實踐證明,這個效果很好,毛文龍和袁崇煥一前一后成功牽制住了皇太極,暫時解決了外患問題。
以上兩項工作解決了內憂外患的大問題。
看接下來的工作:
3.裁汰了一批冗員。天啟年間,為節(jié)省開支,天啟皇帝進行了整編工作,大力裁撤冗員,提高政府效能。這是明朝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機構改革、整編(《明熹宗實錄》第五十七卷)。
4.推進了宗室改革。對宗室制度進行改革,采取俸祿包干制,不管你家生了多少孩子,朝廷給的俸祿是固定的。此外,在其他方面也對宗室進行限制,鼓勵宗室捐款用作軍費。后來,浙江嘉興貢生錢嘉征彈劾魏忠賢的十大罪里面的第五條:克削藩王封爵。魏忠賢敢對親王動手,厲害吧?明末的藩王開支成為朝廷的負擔,對藩王改革是必須的、十分正確的。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勢必可以不斷減輕朝廷包袱。沒有天啟皇帝的授意,魏忠賢敢做這事?
5.改革了稅收來源。
天啟皇帝上臺時,明朝已立國已260余年,財富越來越集中在皇室和官僚士大夫手中,他們通過工商業(yè)攫取巨額利潤,卻只要交很低的稅,甚至不交稅,萬歷皇帝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天啟皇帝通過魏忠賢拿東南地區(qū)的富人開刀,大幅度提高工商稅與海稅,解決了軍費來源,向富人要錢,不會動搖統(tǒng)治根基。
這三項工作是著眼長遠的工作,合情、合理、合法,節(jié)流與開源并舉,天啟末年,明朝呈現(xiàn)出中興的端倪。只是,天啟皇帝命太短,22歲就駕崩了,弟弟朱由檢上臺后,沒有堅持這個戰(zhàn)略,而是改變了哥哥天啟皇帝的做法,最終導致民窮財盡而亡國。 網友解答:
到了崇禎后期,有倆人能救明朝,孫傳庭與洪承疇。1、洪承疇能給大明續(xù)命
洪承疇和曾國藩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文人統(tǒng)兵,做事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
不一樣的地方是,福建人洪承疇比曾國藩會打仗。
曾國藩打仗比較呆板,結硬寨,打死仗。
(洪承疇)
這點上洪承疇不一樣,在延綏的時候,洪承疇就經常與諸將率騎兵奔襲。
到了陜西總督后,更是“橫戈馬上行”。
可以說,到了這一步,洪承疇已經擅長山地戰(zhàn)、野戰(zhàn)、奔襲戰(zhàn)、多兵種協(xié)調作戰(zhàn)、大戰(zhàn)場指揮調度,是一名出色的統(tǒng)帥。其指揮藝術不亞于甚至超過了袁崇煥。
(松錦會戰(zhàn))
在松錦決戰(zhàn)中,被干涉太多,才能沒法發(fā)揮。
真正發(fā)揮才能的是歸了清朝后,在江南經略,在西南經略,以另一個形式再造天下。
2、根本上就明朝的孫傳庭單就軍事能力而言,孫傳庭沒有洪承疇的歷練,會差一些。
但孫傳庭練兵能力一流,能做到步兵克騎兵,來自農民軍的降兵被他訓練的有聲有色。
更深層次的是孫傳庭在軍事上能做到當時的總體戰(zhàn)。
(孫傳庭)
《明史》記載孫傳庭擔任總督后,“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這是明末唯一一人采用的總動員作戰(zhàn)。
更關鍵的是孫傳庭有改造國家的能力,真正清理積弊。明朝軍隊有軍田,但慢慢就像官田一樣變?yōu)樗接辛?,這些屬于國家的財產,誰都知道是國家的,還專門成立了清軍御史、清軍道、在州縣甚至有清軍同知,就是負責清理屯田?;蠲撁搹纳系较陆⒘饲謇硗吞镂瘑T會,由專人負責。但啥都沒解決,除了定期上報成果外。
(孫傳庭之問)
孫傳庭一沒添加人,一沒要政策,就靠自己就把西安三衛(wèi)隱沒的財產給清理出來了,一年增加了20萬銀子,夠他練兵作戰(zhàn)了。如果由他主持,推廣全國,將會民不加增而國用饒。
總結:洪承疇的軍事指揮水平太高,確實有能力挽救危機。
孫傳庭練兵、指揮、動員、社會改革全方位的人才,是救世的大才。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