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菜肴怎么樣?
網友解答: 《臺灣青年吃了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各地美食最好吃的還是媽媽的味道經驗分享談》其實在臺灣生活了40多年的光陰里,真的很難簡單直白的說出臺灣菜肴是具有什么特色或是解釋出它的情況的,但
《臺灣青年吃了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各地美食最好吃的還是媽媽的味道經驗分享談》
其實在臺灣生活了40多年的光陰里,真的很難簡單直白的說出臺灣菜肴是具有什么特色或是解釋出它的情況的,但是經過了左思右想,我發(fā)現臺灣菜其實是融合了很多的地方元素和各家鄉(xiāng)文化在其中的,那又是為什么可以融合那么多的文化呢?因為臺灣菜早期特殊的歷史背景所帶出的菜系和派別也更多元了。 網友解答:已故的臺灣美食家韓良露認為,臺菜的源頭是福建菜,但臺菜并不等于福建菜。明清時代河洛人大量移居臺灣觸發(fā)了一系列的飲食融合,從最早融入原住民料理、荷蘭統(tǒng)治后臺灣人開始吃高麗菜,最后又受到日本人的影響,「和漢料理」成為臺菜的重要基石,融合多元文化于是成了臺菜的特色。
臺菜餐廳欣葉的老板李秀英認為,臺菜就是俗語說的「家常菜」,就是一般臺灣在家吃的菜,所以能將煎豬肝、菜圃蛋這些庶民菜放在臺北101的高檔餐館里給客人享用。
另一位已故的臺灣美食家王宣一女士也認為:傳統(tǒng)臺菜源自福建,經過五十年的日治殖民時代的影響,再加上光復后「外省菜」的沖擊,臺菜一方面保持了既有的傳統(tǒng)風格,一方面也融合了各種不同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口味,因而發(fā)展出獨樹一格的現代臺菜。
以下是王宣一女士在一篇:臺菜的面貌中,對臺菜的評論與說明(原文很長,只取部分):
臺菜的最大特色是清、淡、鮮、醇,烹煮方式大多不復雜,保持食材的原味,同時湯湯水水多,羹菜湯菜類特別多,所有調味的來源,以爆炒過的紅蔥頭是最典型的代表,濃稠的醬油膏或口味偏甜辣椒醬則是重要的佐料。米飯是最重要的主食,其他用米為原料做的米粉、板條、油飯、米糕或各種粿類等等亦相當多種。
一般來說臺菜可以分為幾大類型,家常菜、宴席菜、小吃、便當等。家庭中肉類習慣以豬肉為最重要的肉品,豬的各種部位都是可食用的,分門別類水煮后切片配姜絲沾醬,如臉頰肉、嘴邊肉、豬頭肉、五花肉、豬舌、豬心、豬肺、豬腸、軟管、喉管等等,這種吃法稱做「黑白切」,雞鴨除熬湯也大多如此水煮。若逢祭祀,也有先將整塊五花油炸,用鹽或用紅粷腌過后油炸。
魚類食材多用鹽淺腌過之后干煎,如果祭祀時,大多會用大油炸過上桌,拜拜過后加重味的調味料如醬油、米酒或醋,以去除油炸后久置產生的腥味,因此更有「五柳枝」的做法產生,也就是用香菇、木耳、筍絲、肉絲、紅蘿卜等等材料切絲爆炒后,和炸過的魚加醬油和調味料同燴,起鍋前芶點芡加把香菜,讓拜過的冷魚重新烹煮過再吃。若是較日本式的烹調方式,是加醬油及糖和米醂漬煮。
主食方面,米飯是最重要的項目,但窮苦的農村則將廉價的地瓜刨成簽狀,和米混煮成粥,一般來說稀飯類是點心或生病時才吃的,臺式咸稀飯是用昆布柴魚和紅蔥頭等熬制湯頭后再加入煮好的冷飯,這種咸粥之中加入少許豆皮或一點肉羹,做為早餐或農忙時的點心。
倒底什么是臺菜的代表菜色呢,佛跳墻?麻油雞?當歸鴨?黑白切?魷魚螺肉蒜?還是炒花枝?蝦卷?雞卷?炒米粉?豬血糕?菜脯蛋?
這些答案當然都是對的,如果你要再加上牛肉面、燒餅油條,也都說的通,每一個地方的菜都它的傳統(tǒng),也有它的時尚,我們說什么是正宗的臺菜,重要的是看它的精神面,也要看它的歷史淵源。
現在臺灣最出名的觀光活動之一要算是臺灣小吃了。小吃文化一部份源自于農忙和各式開墾工作,有小販挑著擔子到田邊或山邊給勞動者補充體力。另一部份則源自于廟口和廟埕,每一地區(qū)的迎神賽會之時,聚集各地民眾,因此有各種小販,賣些小點,其中煮和炸的占多數,最早如臺南市的沙卡里巴、新竹城隍廟、基隆廟口小吃等等,蚵仔煎、肉圓、魷魚羹、大腸面線、米粉湯、擔仔面、豬血糕、鹵肉飯、刈包、糯米腸、筒仔米糕、排骨酥、紅醩鰻等琳瑯滿目。慢慢的更是發(fā)展出了攤販集中的夜市文化,內容也因外來文化的融合,衍生出各種新的小吃,如珍珠奶茶、蔥油餅、生煎包、餛飩面、炸臭豆腐、天婦羅、炸雞排等等,很多原本年節(jié)才吃得到的小吃,如肉粽、潤餅、炒米粉、蘿卜糕,平日普遍也能找到,更有因此發(fā)展成為品牌美食或開設連鎖飲食店,如「胡須張鹵肉飯」「度小月切仔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