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喜歡做仿古建筑、仿古器具,以后的人考古該怎么斷代?
網(wǎng)友解答: 這是個自古以來就有的問題,不是現(xiàn)代人喜歡仿古,古代也喜歡。其他的不說,但從書畫來表達下我的看法。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在得到王羲之墨寶之后,特別喜歡《蘭亭序》,于是請善書的臣工臨
這是個自古以來就有的問題,不是現(xiàn)代人喜歡仿古,古代也喜歡。其他的不說,但從書畫來表達下我的看法。
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在得到王羲之墨寶之后,特別喜歡《蘭亭序》,于是請善書的臣工臨摹,然后出來了再賞賜給臣子。這個過程中最著名的就是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唐太宗死后,據(jù)說以《蘭亭序》等大量王羲之真跡陪葬。
所以,后世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書圣真跡,都是各種各樣的臨摹或者仿制的版本。再往后,一千多年,無數(shù)的書法家都又是在這個臨摹的版本上再臨摹,但只要那個版本好,我們照樣是有收獲的。
至于考古如何斷代的問題,有一部分是本身仿得好的,被人世世代代收藏,比如馮承素版本的《蘭亭序》,后世每一位收藏家都有印章蓋在上面,流傳的脈絡非常清晰,研究起來也很便利。
還有一些故意隱去一些信息的,一般可以通過紙張和墨的年代來進行檢測,這個通過科技其實不難,難得是推斷那些匿名的仿照者是誰。
至于其他的器物,那么很多時候是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技術(shù)特點,材料特點 ,以及一個時代區(qū)別于另一個時代的藝術(shù)風格和審美傾向,尤其是一些雕刻作品,塑像作品,時代的審美會是極其重要的參考系,當然,也可以通過科技手段進行檢測斷代。
但背后更深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仿照者的動機,故事,時代背景,用途,這個就又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科學檢測就能完成了,這個才是真正累死考古學家的活。
網(wǎng)友解答:按提問者的意思來看,是想知道現(xiàn)代人的仿古活動是否會影響到未來考古從業(yè)者的判斷。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個人是這么看的:既言仿古,便不是絕對完全地再現(xiàn),既然不能完全復制,則談不上以假亂真。真正的考古從業(yè)者,知識體系很完備,經(jīng)驗也很豐富,并且基本都著眼于對科學發(fā)掘遺址及其文物的研究,自當能清楚地認識何為“真古”,何為“仿古”。
其實在公眾的認識中,多少還存在著一定誤區(qū),習慣性地將文物鑒定,甚至是“鑒寶”類節(jié)目,等同于考古。這實際上是錯誤的。記得前段時間有公共號還專門提到了幾位“知名”的鑒寶嘉賓,至于他們的水平,文中自有評判,我在此也不好多論,畢竟都是長者,大家可以稍微做一下搜索,或是在悟空問答上提一下問題,我想很快便知分曉。在這里,可以告訴大家的是,“鑒寶”真的是一件肥差,肥到讓人感覺到膩的那種~
真正的考古工作者,是很清苦的,除了常年在外奔波,風餐露宿外,還要承擔著各種風險,畢竟要對文物負責,對歷史負責,對人類的文明負責。因此,考古界的許多老先生們都養(yǎng)成了非常優(yōu)秀的品格,態(tài)度極為嚴謹,并不會為了那些油水兒來“出賣”自己的知識,“出賣”了知識,也就等于出賣了良心,為了利益說假話,就是歷史的罪人。
談到復古,其實不僅現(xiàn)代如此,古代也有。太遠的不提,在清代便曾盛行復古之風。以乾隆帝為代表的清代帝王,頗有好古之風,除了搜集有大量的古物外,還專門設有機構(gòu)進行仿古制造。以瓷器為例,有清一代燒造了許多仿古作品,其中元青花便是經(jīng)常被仿制的對象,除了傳世品,在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中,一些窯址中也發(fā)現(xiàn)有仿古的作品。除了帝王好古之外,許多人文墨客也常進行仿古活動,這在書畫方面表現(xiàn)地尤為明顯。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搜一下《清明上河圖》,流傳于世的可不僅一個版本。其原因就是歷史上有很多文人曾臨摹效仿,同時也有另行創(chuàng)作的。
仿古,是古今皆有的,無外乎古建和器物,即便仿得再逼真,也是仿的。而且要說的是,仿古的匠人出于對古人和原物的敬畏,都會多少留有一定瑕疵,或是記號,為的就是不讓自己的手藝造成以假亂真的情況。而造假就是另一個問題的,造假者不惜一切手段來企圖完全復制出古物,但他們又達不到那種境界,在利益的驅(qū)使下,早已喪失了心智。
提問者大可不必為考古從業(yè)人員擔心,他們不是“鑒寶師”,而是與歷史直接對話的一線工作者,而且有一整套知識體系作為支撐。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人會在聚光燈下,口若懸河地為某一器物“正名”,而且十分精準地說出它的價格。如果諸位見到,請記住我的話:他在豬油里泡久了。
注: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第一張與最后一張為考古工作者作業(yè)現(xiàn)場,向考古前輩和同仁致敬!其余與內(nèi)容無關(guān),僅為更好地豐富答案而設,請網(wǎng)友注意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