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媒體紅利期已過,新手應該如何生存?
網友解答: 自媒體過紅利期,不知道是誰在講這種比較無聊的話。創(chuàng)作時代有的只有新創(chuàng)作打敗舊創(chuàng)作,極致努力打敗努力,努力打敗看起來很努力。羅胖的話其實很中肯,他說知識時代還沒有來到,知識紅利
自媒體過紅利期,不知道是誰在講這種比較無聊的話。創(chuàng)作時代有的只有新創(chuàng)作打敗舊創(chuàng)作,極致努力打敗努力,努力打敗看起來很努力。
羅胖的話其實很中肯,他說知識時代還沒有來到,知識紅利也沒有來到,只不過這兩年過多的自媒體人,消耗了知識時代的一部分生命力,讓很多人以為知識時代已經到來,其實遠遠還沒有。
為什么呢?
因為知識時代其實是一個服務為宗旨的開始,但我們現在的自媒體人跟粉絲建立的更多的是一次交易。很多自媒體一旦做到一個級別,基本上就是賣課,帶貨,刷廣告,雖然收入暴漲很多倍,但是卻消耗了自媒體的生命力。
這是不合理的。
所以新一代的自媒體人,開始改進。他們開始走服務型路線,以產品為開始,以社群為陣地,開始真正的幫助粉絲或者用戶做一些幫助其成長的事情,從投資的角度掙慢錢,而不是賣一次課,掙一次錢。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課程很多人屯完其實根本就不會學,因為缺少人帶領,或者是自己學也學不好,慢慢就有了陪伴型的這類課程。
舉個例子。
我自己有幾個陣地,比如小打卡的活動,我會有400多位學員在跟我學寫作,我會設置關卡,發(fā)放一些名額給比較優(yōu)秀的學員,成立特訓寫作班。
在這個班級里,發(fā)放一手資源,幫助學員改文章,一個多月的學習下來,很多人都對寫作建立了比較專業(yè)的核心競爭力,比如這一期里,行程過半,我的一些學員就拿到了1500一篇的約稿單。
所以,自媒體其實不存在所謂的紅利過時,還是看自媒體作者本身如何理解自媒體市場,如何理解這種服務關系,你是主動去幫助成就更多人,還是自嗨的去創(chuàng)作?
兩者收入確實不同,但一會幫你建立很穩(wěn)定的陣地,你的渠道是通的,收入體系非常穩(wěn)定。
用小打卡這樣小程度做產品,用社群將用戶留下來,再用好活動幫助其中一部分人成功,成功者越多,你的陣地和業(yè)內好評約高,最終你做不做自媒體都無所謂。
因為你只要產品在線,社群在線,并具有一定的營銷能力,你的事業(yè)是非常穩(wěn)的。
但需要提醒的是:
產品,要做有用的,不要做市場內的通用的。
社群,要有維護,要有人幫助你管理。
營銷,要經常跑出去,通過在行約見該領域的高手。
只有產品,營銷,社群體系穩(wěn)定,你的收入才能真正穩(wěn)定提升。
網友解答:馬云和馬化騰把實體經濟搞臭了,富了某些人的當下,我們的這五六年的關注度和發(fā)展方向一直順從他倆的方向,后果呢?實體經濟和實體制造業(yè)呢。?我們除了賣地和賣礦產,我們的制造業(yè)有啥?地沒了,資源沒了,制造業(yè)不會,拿賣地賣資源的錢買高價的國外技術,跟非洲玩,我們趾高氣昂,為啥不跟歐盟玩?不跟發(fā)達的國家交流技術?就會高價買德國的機器去廣袤的非洲開發(fā)農業(yè)?反省一下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