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
網(wǎng)友解答: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魯迅確實說過,但不是第一個說的。第一個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人是錢玄同,也是一個文壇巨匠。當然,比起魯迅還是略微弱了一籌。魯迅也好,錢玄同也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魯迅確實說過,但不是第一個說的。
第一個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人是錢玄同,也是一個文壇巨匠。當然,比起魯迅還是略微弱了一籌。
魯迅也好,錢玄同也罷,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呢?
當時的漢字學(xué)習難,普及難(錢玄同)
大家都知道,曾經(jīng)的古體漢字筆畫多,難書寫,最重要的是難記憶。
那時候,漢字沒有拼音,也沒有所謂的可以自學(xué)自查的字典,碰到不認識的字,如果沒人教,那一定是抓瞎了。
在那時候,文盲率非常高,那些老秀才,都成了絕對的高級知識分子。
一個國家文盲率越高,它發(fā)展得就越慢。當時的魯迅等人,作為文化人中的翹楚,都是歸國留學(xué)人員,對“西方的拉丁文字”都非常了解,知道拉丁文普及起來比漢字相對更容易一些。
1915年后,隨著《新青年》雜志的發(fā)行,全國有志之士開始關(guān)注國家發(fā)展。1917年后,為了國家的“前程”,錢玄同、魯迅等人先后提出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見解和主張。
魯迅等人想改變國人思想,摒棄漢文化中的“糟粕”其實,當時的文化大咖們,不是僅僅想著改革文字,而更深層次的是想改革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孔孟之學(xué)”、“程朱理學(xué)”一直是大行其道,這被新派的文化人“嗤之以鼻”。大師們認為,那些所謂的“三綱五常”、“男尊女卑”、“克己復(fù)禮”、“滅人欲、存天理”等等內(nèi)容都是文化毒瘤,讓整個社會出現(xiàn)“不平等”,這樣的文化制約中國的發(fā)展,這樣的文化必須革新,有些甚至需要完全擯棄。
那么文化怎么摒棄?改革文字就可以達到,廢除了漢字,文化傳承的載體就斷了。在新文字下,可以重新樹立新一代的價值觀。
這就是魯迅等人倡導(dǎo)文字改革的深層次原因。但,大師們的考慮對嗎?
魯迅等大師提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無疑是短視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沒有辦法要求一個人一直正確。就算強如魯迅,也有看不到的“盲點”。
其后的歲月證明,魯迅等人還是多慮了,因為在解放后,經(jīng)過周有光等人的努力,開發(fā)出了漢語拼音系統(tǒng),完美地解決了魯迅等人的疑慮。
幸虧沒有“廢棄”漢字,要不然會有多少有益的文化被“丟掉”?
原先使用漢字的的日本、韓國和越南,經(jīng)過文字改革后,確實減少了文盲率,但也丟失了很多的東西。越南甚至呼吁,重新啟用漢字,因為老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典籍,越南國內(nèi)的百姓基本看不懂了。
其實,漢字是東亞文化的基礎(chǔ),廢棄了,就等同于廢棄了曾經(jīng)東亞各國的文化。
漢字終歸沒有在中國被“廢棄”,這是中國現(xiàn)代人的幸運,也是相關(guān)機構(gòu)領(lǐng)導(dǎo)人“堅持和革新”的結(jié)果。
魯迅等大師們,憂國憂民,出發(fā)點還是好的,是本著中國的發(fā)展而發(fā)表的觀點,只是后繼者們找到了更好的方案。
現(xiàn)在,除了中國老人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文盲外,其他年齡段,基本沒有了文盲。
感謝所有為中國發(fā)展做出過貢獻的人,更感謝魯迅等大師為中國做出的那些貢獻。
網(wǎng)友解答:魯迅為什么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魯迅卻是說過這樣的話,還不止一次。1934年8月,魯迅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說到:
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只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1935年12月,魯迅在《我們對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見》一文中,再次強調(diào):
中國已經(jīng)到了生死攸關(guān)的時刻,我們必須教育大眾,組織起來解決問題,但是這一教育大眾的工作開始就遇到一個巨大的難題,這個難題就是方塊漢字,方塊漢字難認、難寫、難學(xué) ......
從這兩段話中,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要求廢除漢字,不是年輕人的心血來潮,那時候魯迅已經(jīng)50多歲,到了人生的最后幾年。魯迅要求廢除漢字,是一個浸淫中華文化多年的老司機給出的忠告!
漫長的封建時代,我們的歷史是帝王將相的家譜,我們的文學(xué)的達官貴人的游戲,我們的科技是封建士紳的奇技淫巧,真正能夠為人民群眾所掌握的文化,基本沒有。甚至,這些人面獸心的文化人,居然還要用一切方法組織普通人接觸知識,讓他們做安安分分的“良民”。
春秋時期的孔子,提出了“民可使之,不可以由之?!弊屓嗣袢罕姲灿谟薮篮褪茯?qū)使。而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要求統(tǒng)治者使用“馭民五術(shù)”來讓人民保持愚蠢、貧窮、孱弱,便于被統(tǒng)治被壓迫。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十分難寫難認的漢字,成了愚民政策的最好工具。因為漢字太難學(xué),以至于舊社會的超過95%中國人沒有條件去學(xué)會和掌握漢字。到解放前,能認識100個以上的漢字,能給人寫信就算是知識分子。再加上長期使用的文言文,讓普羅大眾距離文化知識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魯迅提出的廢除漢字,其實真正的指向在于啟迪民智,真正的目標在于民主運動。只有讓普羅大眾學(xué)會認字寫字,才會把民主思想傳遍中華,才會整體提高中國人素質(zhì),才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
魯迅真的是好心,可是走錯了路。
不過,魯迅自己的說法是,中國太落后太沉悶,必須用矯枉過正的吶喊,才能喚醒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