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和金錢的相互聯(lián)糸,哪個更重要?
網(wǎng)友解答: 佛法和金錢不是對立的,不是離開金錢才能有佛法,正確地看待、合理地運用金錢,不貪執(zhí),不回避,就是佛法。首先,金錢是很重要的,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不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是
佛法和金錢不是對立的,不是離開金錢才能有佛法,正確地看待、合理地運用金錢,不貪執(zhí),不回避,就是佛法。
首先,金錢是很重要的,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不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是離不開的,沒有金錢作為基礎(chǔ),就很難安心修行。如果是出家人,真正像宣化上人那樣,為法忘軀,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當然值得贊嘆。但作為在家人,如果吃了上頓沒有下頓,老人有病沒錢治、孩子上學沒學費,還能安心修道嗎,恐怕很難?如果想去參學善知識,可是連車票錢都沒有,怎么去呢?如果一身病卻沒錢醫(yī)治,又怎樣去精進用功呢?所以說,錢還是很重要的,是用功辦道的重要基礎(chǔ),在家學佛應該有一份正當穩(wěn)定的職業(yè),賺取合理的錢財,來維持生活,安心修行。
金錢雖然很重要,但卻不是人生唯一的意義,人生最高的意義是覺悟與奉獻,如果把畢生精力全部放在賺錢上,而對人生的終極意義,不去思考,不去修行,這是舍本逐末。有句話叫富貴修行難,大量的金錢能夠買來很多的東西,帶來很多享受,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里,一般人很難升起出離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萬般皆不去,唯有業(yè)隨身,臨命終時一分一文也帶不走,只有造作的善惡業(yè)跟隨自己到下一個生命周期。很有可能錢越多,造的業(yè)越大,下一世越墮落。所以有人把錢看做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有足夠智慧,真正能做到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用錢來造福社會,利益眾生,那么又何妨多多益善呢?像臺灣的星云大師,在世界各地開創(chuàng)道場、學校,設(shè)立醫(yī)院、養(yǎng)老院,把佛教的慈悲灑遍全球,對大師來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金錢就是妙用,雖然用錢卻不存金錢之念;無意于金錢而不廢金錢之用,這才是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空有圓融的佛法真諦。
就像濟群法師講的,錢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本身并無善惡屬性,具體怎樣用,取決于個人的智慧。佛教導我們,把財富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第三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 善事業(yè),回饋社會,也為自己耕耘福田。假如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態(tài)度,善用金錢而不被金錢所用,那么,金錢與佛法是可以很好地融合的。
網(wǎng)友解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也不是佛法。信佛不是為了把自己窮死,不是為了把自己餓死。修行更不是為了把自己修煉成一根沒有感知的木頭。
佛陀開悟之后講法的第一個字就是苦。佛陀講了這么多年法,其實就是在教我們怎樣從苦中解脫出來。所以我們信佛的目的就是:脫苦得樂。信佛就是為了幸福,為了快樂,而有錢也是快樂的一個方面。站在佛法的角度,富裕,有錢,過舒適的日子,并不違背教義。而窮的心里苦悶,是不符合佛家宗旨的。
信佛信成窮光蛋,吃素吃個營養(yǎng)不良,修行修個六親不認,這叫愚癡。
金剛經(jīng)中有一個詞:持戒修福。約束自己,積攢福報。佛法是支持大家過富裕日子的。有錢不違背佛法。貪婪的本質(zhì)就是執(zhí)著,但認為金錢是罪惡的,是碰不得的,也是執(zhí)著。這兩種態(tài)度是手心手背,都是佛家所抵制的。
信佛,好好的修行,持戒,會得到很好的福報,有錢,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信佛,是富貴修,佛家是不主張苦行的。
其實對于金錢和富貴的態(tài)度,維摩詰經(jīng)第二品中就有了很好的解釋,講的就是資財無量,有著妻子眷屬的大富貴居士是用怎樣的態(tài)度修行。
現(xiàn)在中國佛教興盛,寺院的香火錢也自然水漲船高,僧侶們的腰包大多都是相當?shù)母辉3溆?,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有人會罵和尚好吃懶做,啥活不干就有大把大把的錢,沒辦法,就是這么氣人,這就叫福氣,這就叫福報。
佛法跟金錢不矛盾,佛法跟對金錢的執(zhí)著才矛盾。佛家是鼓勵大家發(fā)財?shù)模曳鸺疫€教了大家發(fā)財?shù)姆ㄩT:積德行善攢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