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區(qū)別?
網(wǎng)友解答: 儒、道、墨、法四家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四個思想家學派,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那么這四個學派的學說分別有什么特點和異同呢?居士我慢慢為你分析。我們可以依據(jù)他
儒、道、墨、法四家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四個思想家學派,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那么這四個學派的學說分別有什么特點和異同呢?居士我慢慢為你分析。
我們可以依據(jù)他們在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將這四個學派大致分為兩類,儒、道、法三家都提倡“無為”,可以算作一類,而墨家提倡有為,單獨算作一類。是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儒家和法家也都是提倡無為的。
首先我們來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雖然現(xiàn)在我們提起道家就說“老莊”,但是老子和莊子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而且直到魏晉時期人們才將老子和莊子放在一塊兒說,在此之前人們說的是“黃老道家”。
老子的身份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加上國家檔案館館長。因此他能看到歷朝歷代的文件、史書、檔案等等,自然在總結(jié)歷朝盛衰興亡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論,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老子的身份背景決定了這本書注定是一本寫給君主看的政治書籍。
拋開《道德經(jīng)》中形而上學的內(nèi)容,可以將其精髓總結(jié)為四個字:無為而治。《道德經(jīng)》中經(jīng)常提到“無為”,如第二章: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五十七章:
我無為,而民自化。
老子說的“無為”是什么意思呢?無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說不要妄為,不要肆意擴張自己的欲望,要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輔助百姓自我發(fā)展而不加制約。這樣百姓就能安居樂業(yè),國家也就不會混亂了。
老子的“無為而治”與西方十八世紀流行的一句口號暗合:“最懶惰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倍献釉缬谖鞣揭粌汕昃吞岢隽恕盁o為而治”的思想,真的是十分偉大。不過老子并沒有具體地說到底怎樣才能“無為而治”,一切全靠人自己去體悟,因此就給儒家與法家留下了發(fā)揮的空間。
莊子是一位看管漆園的小吏,所以古書上說到漆園吏便是指莊子,也有種說法認為漆園是個地名。但是不管怎么說,莊子都是個小吏,沒有顯赫的身份,不像老子那樣在中央任職。因此莊子對于政治不感興趣。
而且莊子身處戰(zhàn)國,天下局勢比老子的春秋時代更為混亂黑暗,所以莊子成了一位避世的隱士,他的主要思想就寫在《莊子·逍遙游》中: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
意思是乘著天地間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的宇宙之間。莊子的最高理想,大概就是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了: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
可見莊子是一位“修仙者”,他也說“無為”,而且是比老子更為徹底的無為、無所求、無用、無知。莊子不求聞達,只想要像烏龜一樣在泥中爬著,就這么度過一生。但是莊子的精神極為高遠遼闊,所以才不愿被世俗的污濁所沾染。
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與孟子。當然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也很有名,但是他已經(jīng)屬于儒家的邊緣人物了,教出了兩個著名的弟子都屬于法家。
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推崇了舜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那么孔子的無為而治是什么樣的呢?那就是“禮樂之治”。孔子認為,用禮來規(guī)范人,用樂來教化人,天下就可以大治了。
所謂禮,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禮儀,而是指一整套等級制度。你是什么身份,該怎樣做事,該享受什么樣的待遇,都是禮規(guī)定好的。比如天子能用六十四人跳舞,諸侯能用四十八人,大夫能用三十二人,這都是禮,不能逾越。
所謂樂,也不是單純作為藝術(shù)來欣賞的音樂,而是具有很強的教化意義,有點像現(xiàn)在的《東方紅》、《歌唱祖國》等等。
孔子認為,只要能推行禮樂,讓君主像君主的樣子,臣子像臣子的樣子,父親像父親的樣子,兒子像兒子的樣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就能無為而治了。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在表面上還承認周天子的地位,所以孔子一心想恢復(fù)周天子的權(quán)威。但是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時期,則是個重新洗牌的混亂時代,各諸侯國都想一統(tǒng)天下。因此孟子順應(yīng)時代,提出了民本和仁政的思想。
孟子認為,要以民為本,施行仁政,不要去奴役、壓榨百姓,百姓自然人人吃得飽穿得暖,這樣不論是本國百姓還是他國百姓,都會將施行仁政的君主視為自己的父母。這樣君主就能無敵于天下,統(tǒng)一各國,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實孟子的仁政不過是將老子的無為而治具體化了而已。
法家也說無為而治,不過他們的“無為”是一種具體的技術(shù)。法家認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君主只要選出合適的臣子,把具體的事都交給下面的大臣去做就可以了。如果君主認為自己比大臣聰明,親自指揮大臣做事,那一切就亂套了。
法家人物有很多,在各國推行變法,而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幫助秦始皇統(tǒng)一了天下。韓非子的思想可以用三個字概況:法、術(shù)、勢。他認為君主治國,應(yīng)當法、術(shù)、勢兼用,缺一不可。
法指的是嚴密的法令,這是法家思想的基礎(chǔ)。韓非子認為要用嚴刑厚賞來推行法令,臣民的一舉一動、所作所為全部都要符合法令。
術(shù)指的是君主的統(tǒng)治術(shù)。法是公開的,而術(shù)與之相反,是不能公開的,比如明辨忠奸、恩威并施、居中權(quán)衡等等,總之就要利用各種權(quán)術(shù)把臣子治得服服帖帖,為己所用。
勢指的是君主的權(quán)威。韓非子認為,君主必須保持高高在上的絕對權(quán)威,讓臣民們對君主保持敬畏之心,才能使用法與術(shù)駕馭他們。
墨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子,他是有為的,因此組織了一個嚴密的組織,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墨者們艱苦樸素、吃苦耐勞、嚴于律己,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奔走四方,連小腿上的毛都累沒有了,而且墨者們都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可以赴湯蹈火,死到臨頭都不后退一步。在戰(zhàn)國時代,墨家顯赫一時。
墨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兼愛非攻,翻譯成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平等博愛,反對戰(zhàn)爭。這兩點現(xiàn)代人都沒有完全做到,墨子卻將其作為自己的理想,十分偉大。
墨子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為十點: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jié)用、節(jié)葬。兼愛是平等博愛,非攻是反對戰(zhàn)爭,尚賢是選拔賢能,尚同是統(tǒng)一思想,天志、明鬼是用天與鬼神來制約人們的行為,非命是否定命運,非樂是廢除音樂,節(jié)用是艱苦樸素,節(jié)葬是拒絕厚葬。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jīng)典。歡迎關(guān)注,一起交流。
網(wǎng)友解答:對于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區(qū)別?這個問題,其實只能說一個大方向,因為各家思想都在不同的時期有所發(fā)展。
比如說儒家思想吧,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有出入,與荀子的儒家思想又有出人,到后來西漢時期,董仲舒的公羊派又有很大不同;再比如說道家,老子和莊子肯定不是一回事了,至于后來的道教和煉丹術(shù)肯定又是另外一種思想了;再說,墨家,早期墨家思想和后期的墨家思想也有很大不同。
所以說只能總體上談?wù)勊麄冎g的大方向上的不同之處。
首先是儒家儒家的代表為孔孟,儒家的思想在于經(jīng)世致用,在于維持周禮,所以他主張正名,而他提倡的君子的行為,正直、仁義、忠恕等品質(zhì)都是為這個思想服務(wù)的。而同時,孔子重視人,不重視鬼神。”敬鬼神而遠之“,重視人就必然會重視人性,孔子對人性和社會秩序一樣重視,但到了孟子,社會秩序破壞嚴重,所以,孟子只注重人性自由,但這個自由要以“仁”為基礎(chǔ)。不管是孔子或者孟子,他們是反功利的,這與墨家和法家等有所不同。
再說說墨家墨家在戰(zhàn)國時期也是顯學,而且是“百家”之中唯一有組織的團體,這個團體由巨子領(lǐng)導,那么墨子當然是第一個領(lǐng)導者,所以說墨家就繞不開墨子這座大山,墨子的思想極端功利主義,但這個功利主義不是對于自身的,而是關(guān)系到國家人民的。墨子認為犧牲自己利益成全那個理想中的世界是必要的,所以“功”、“利”是墨家思想的主旨。因為要犧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墨家的主張往往走極端,比如提倡節(jié)儉,薄葬等,這與當時的貴族利益有沖突,所以儒家反對他。
除此之外,墨家主張“非攻”和“兼愛”,不難理解,相互友愛,不要打架,正因為不友愛才造成打架。同時墨家主張宗教制裁和國家制裁,以國家制裁為主,這一點和法家有一些相通處,不過法家和墨家制裁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后期的墨家比較重視思辨,可能受到名家影響比較大吧,雖然墨家自身分解了很多小派,各有主張,但總體上還是維持巨子組織和先前的墨家思想。
再說法家要說戰(zhàn)國時期最受重視的肯定是法家,君王要變法,要改革,這些人就不得不用。法家的代表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子,李斯等,李悝在戰(zhàn)國初就受重用,魏國當時一改革非常強,而這個李悝生的比孔子早多了。其實法家自身也有三派,一個重勢,一個重視術(shù),再一個重法。慎到重勢,也就是給國君增加威勢;申不害重術(shù),就是君主駕馭臣下之技術(shù);商鞅重法,這便是依法治國,沒的說。韓非子集合了三家,但卻沒發(fā)揮。
法家的總體思想在于明主制法,用于嚴賞罰,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有賞罰制度。所以法家認為人性惡,與儒家人性善之說沖突。因為法家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所以君王可以用勢、術(shù)、法治國,必然可以無為而治,所以這里要說一下,法家也提倡無為而治,但和道家的無為而治有所不同,它有個基礎(chǔ)在里面。
再說道家道家的代表是老子和莊子,這兩個人的思想其實是不同的,但有些主張是貫通的。
實際上道家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前代隱者思想的影響,儒家主張正名,主張傳統(tǒng),而道家卻是反對傳統(tǒng),對傳統(tǒng)主義進行變通和改造。在世界觀和處世上,道家試圖以道、德來解釋萬物之間的關(guān)系,將事物一分為二,推論出物極必反的道理;而在政治上,道家主張取消一切法令等規(guī)矩,因為道家認為這些東西是致亂的根本,就好比說正因為有了XX法,所以有人鉆了XX空子,正是因為道家的這個思想,所以道家主張“無為”,但“無為又無所不為。”,顯然無為而亂治了,這當然是道家的理想社會,道家認為天下的人民都是嬰兒最好,知道的越少越好,如此便可以“小國寡民”,相安無事。
不過莊子思想確實不同,莊子的思想比老子要玄幻的多,所以你要說老莊思想,其實是有區(qū)別的,西漢初期用的是黃老思想,而漢末就是莊子的道家思想為主了。莊子的道德觀與老子是同樣的,關(guān)于“變”的說法也基本和老子相通,“純粹的經(jīng)驗世界”和老子的“小國寡民”也相通,只是莊子的絕對逍遙和神秘主義觀是老子所沒有的,莊子的這一思想應(yīng)該是受到當時辯者等思想的影響。
我是牛在看你。歡迎一起交流討論,走過路過點個贊哈。